俄国废除农奴制的背景之资本主义的进展 随着资本主义的进展,城市人口的普遍增加,对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十九世纪四十.五十年代,俄国粮食的平均产量为 2 亿 5 千万俄担,其中在国外销售的商品粮食为 5千万俄担,占产量的 20%。这就有力地刺激了商品粮的生产。列宁指出:地主为出卖而生产粮食(这种生产在农奴制后期特别发达),这是旧制度崩溃的先声。但是,俄国粮食的生产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越来越多的地主开始采纳机器,改良耕作制度和使用雇佣。不过,在俄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绝大部分地主是采纳增加劳役租和提高代役租的办法,扩大自己的经济收入。 在土壤肥沃、工业不甚发达的黑土各省和白俄罗斯,地主主要是靠缩减农民份地,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经济收入。在这里,十九世纪上半叶,地主的土地扩大了 2~3 倍,而农民的份地平均缩减了 1/3 和 2/3,由每人 7 俄亩减至 3.2 俄亩。随着地主耕地面积的扩大,劳役租加强了,劳役日也由每星期 3 天增加到 4 天.5 天,甚至 6 天。 在俄国工业较发达的非黑土地带省份,地主主要是把农民的劳役租转变为代役租,并且日益提高代役租的数目。到五十年代末,在工业区每人一年所缴纳的代役租更是大幅度提高。承受着如此重压的农民,为了交付代役租便不得不离乡背井,到城市或遥远的地区受雇于手工工场或从事手工业和商业。这些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脱离了土地,成为自由者。这就有力地破坏了自然经济。 上述情况充分说明俄国农奴制危机的加剧,而农奴制危机的加剧破坏了地主经济所赖以存在和进展的必要条件:自然经济占据优势.农民的份地制度.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等。特别是农业中雇佣劳动和机器的使用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已经开始出现。这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农业危机,而且加速了农村的阶级分化。 在农民阶级中,除了大批日益贫困和破产的贫农以外,还分化出了富裕的农民阶层。他们有的租种地主和国有土地,成为土地经营者;有的开办企业.酒店和旅馆,成为企业主;有的收购和转卖农产品和放高利贷,成为商人.高利贷者。而更富裕者成了拥有数万,乃至数十万卢布的大工厂主。他们构成了为农奴关系所掩盖的农村资产阶级,奠定了农村新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俄国废除农奴制的背景之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内外交困.民怨沸腾,进一步加深了封建农奴制的危机,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加速了农奴制的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