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游侠“游侠”释义及其特征游侠,在先秦文献中多称为“侠”,有时也称为游侠或侠客。《韩非子·五蠹》曾经提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将“游侠”视为危害社会的群体之一。可见战国后期“侠”已经是一个颇有影响的社会阶层。《史记》首次为“游侠”立传。《汉书》继承了这一体例,设有《游侠传》。后世人们将“侠客”称为“游侠”,如唐代诗人卢照邻《杂曲歌辞》就有“长安重游侠,洛阳富才雄”的诗句,杜甫也有“惆怅白头吟,萧条游侠窟”(《元十二曹长》)的名句。直到明清时代游侠一词仍较流行,如《明史·阮大铖传》记载阮大铖“避居南京,颇招纳游侠为谈兵说剑”,后来章太炎在《国学讲演录·诸子略说》中也提到“颜山农颇似游侠,后生来见,必先享以三拳”。这些都说明“游侠”一词行用的时间还是颇为长久的。那么,究竟何谓“游侠”呢?“游”意即“交游”。而“侠”的本义,《说文》训为“俜也”,“俜,使也”,“使,令也”。段玉裁注:“令者,发号也。”《韩非子·八说》篇谓“弃官宠交谓之有侠”。《汉书·季布传》颜师古注:“侠之言挟也,以权力挟辅人也。”荀悦曰:“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如淳曰:“相与信为任,同是非为侠。所谓权行州里,力折公侯者也。”相关的训释,可以看到“游侠”的初始含义,依有的专家所论,当为交游圈中的发号施令者,乃盛养刺客、门客、食客者,而“刺客”实乃游侠门下所养的宾客之一种,并非游侠(钱穆,《释侠》,《学思》杂志第 1卷,1942 年)。然而,先秦时期所谓的“刺客”在后世也多被视为游侠,并且作为游侠的主要部分而为人们所称颂,亦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司马迁才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有“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的说法。考之先秦文献,战国后期的韩非子从维护专制君主集权的立场出发,视“以武犯禁”之侠为“五蠹”之一。他说:“离(罹)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韩非子·五蠹》)这里以盛养私剑而为时君所养者,即司马迁所说的卿相贵族,如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属。太史公盛赞他们招致游侠以成就大事的做法,说他们“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此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史记·游侠列传》)。这些卿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