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再别康桥原文赏析再别康桥再别康桥原文赏析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 徐志摩 (1896—1931) ,笔名南湖、云中鹤。浙江海宁人。 1921 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 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 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 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 1926 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 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 年 11 月 19 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 35 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 ( 也即 “ 康桥 ”) 为自己的 “ 精神故乡 ”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 “ 康桥理想 ” 。 1922 年徐志摩回国。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1928 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 1928 年 11 月 6 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 “ 康桥 ” 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以悄然的惜别,抒写无尽的眷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点。夕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河畔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璀璨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荡漾;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里招摇,让人心醉 —— 诗人宁愿做一根水草,永远植根于康河的柔波里;榆荫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间的梦,一切的一切,揉碎在浮藻之间。 尽管一切都被揉碎了,诗人依旧撑着长篙在寻梦。在青草的深处,他宁愿满载一船星辉,放歌而归。但在现实中,诗人却不愿惊醒他心中的梦,千万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