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的记忆宫殿记忆法何谓记忆之宫,须知西方人理性精神极盛,是故信任根据事物的顺序进行记忆,通常而言极为简便(第 5 页),以这种方法来存储记忆,就是利玛窦所谓以本物之象,及本事之象,次第安顿于各处所(《西国记法明用篇》),细分起来,有寻常日用的知识,有切要但不常用的专名;有现实经验,亦有想像臆测以及真假参半的记忆。因此如何恰当实现次第安顿于各处所,其实即如同建筑房屋一般,而且其规模境界,也因人而异:考虑到利玛窦所具有的横跨中西、纵贯古今(指古典学问、中古神学与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世界)学识背景,就理应称其心灵世界为雄伟的记忆宫殿了。对于第二个记忆形象,要字,利玛窦所塑造的并无中国传统文字学根据,他把要解作西夏回回女子,于是此后开始追述利马窦对异教徒的态度,以及他在中国遇到的穆斯林、犹太教徒,通过对他们命运的了解(尤其是自己被汉人当作回回的遭际和教友鄂本笃在西部的罹难),使得利玛窦最终认同于畸人这个带有悲剧色彩的名谓,所取者即是庄子畸于人而侔于天的义理。第二幅宗教图题为二徒闻实,即舍空虚,取意于《路加福音》二十四章,基督复活同两名弟子在途中相遇,随后则论述利玛窦学识背景中的古希腊罗马经典基础,欧几里德的几何学、贺拉斯的诗、柏拉图等的哲学思想,还有老普林尼的博物志,这些在耶稣会学院受人文素养训练所留下的记忆,都成为利玛窦引导中国士人理解天主教义的手段。对于好字所触发的记忆与圣母像的插图合为一章。这章的记忆涉及利玛窦的感情世界和作为神职人员如何超越现世人生,关于后一问题,史景迁很巧妙的带入耶稣会士与佛教徒的问难,并体察到东西宗教思想的不同,因此没有急功近利的评判高下,盖因为西人重视神命的高高在上,立原罪说以约束人的活动,而东方宗教则更看重成圣成佛,中国文化即有此自信力。由此可以想见的是,基督教义中对耶稣圣母子的记忆,同利马窦表演的西国记法一样,在当时中国只能作为一种异类存在。在进入了自己从没涉足过的世界多年之后,他终究没有再踏上归途。借助史景迁的著作,我们得以闯入已经关闭了大门的记忆宫殿,这是利玛窦不停游走与回归的所在。史景迁的文字有洞察历史幽微处之隐奥的迹象,他把利玛窦在不同年龄不同语言世界的记忆串在一起时,具有一种超越学术法律规范和逻辑思维的洞察力,使得此书不可被单纯当作史学著作来读,更有哲学趣味和诗性光芒,由此我们联想到古希腊神话中九位缪斯女神的共同母亲,不正是记忆女神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