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陵墓石兽造型艺术浅析南朝墓前石雕的造型艺术,历来在美术史上颇受重视。它以其自身的制度化、造型的法律规范化、组合的简约化而区别于自汉以降至魏晋南北朝其他时期的同类作品,以其阔大恢弘的气概、精致华美的刻迹、生动灵秀的神韵展示了中国传统雕刻的审美特征和语言魅力,在中外艺术史上写下了堪称经典的一页。根据史籍记载和实物遗存可知,我国的墓前石雕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相当发达,在川、陕、晋、冀、鲁、豫等西北和中原地区都有大量分布。我们现在所说的陵墓石雕,主要指陵墓神道两侧以石人、石兽等装饰性雕塑组成的仪卫,即所谓"石像生",其次也包括陵墓建筑构件等处的装饰雕刻。它们以整体构成为表现形式,列置种类十分丰富,依墓主人的身份而有所区分,如帝陵有石象,太尉墓有石驼、石马,校尉墓有天禄、辟邪,太守墓有石牛、石羊、石虎,县宰墓有石狮、石羊等。石人也多有设置,史称"翁仲",象征护陵的文武臣勋。陵墓石雕作为我国古代生死观念的特别表达方式,与陵墓这种特定环境融为一体而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从雕塑艺术的角度,我们完全可以将其作为独立的存在来审视其独具的审美价值。而历代陵墓石雕中,南朝石兽的造型艺术可以说是我国传统雕塑艺术中的一抹亮色。作为生命力量和内在精神的不朽载体,南朝陵墓石兽传递的那种悠远而神奇的美感所产生的震撼是动人心魄的。从南朝陵墓石兽艺术风格的演化来看,可分为宋、齐、梁、陈四个时期。宋以武帝初宁陵一对石麒麟为典型,其身体平正,颈短而直,腿略短直,整个姿态缺少变化,纹饰也较简单,显现了初创时期的特征。齐代石兽风格变化较大,以武帝景安陵石麒麟为典型,兽身窈窕而颈长,腰细而胸凸,整体呈 S 形,装饰效果强烈,并注意圆雕、浮雕与线雕等技法的综合运用,其艺术表现力较宋时更加充分。梁代陵墓石刻最盛,其特点是突出了雄伟豪迈的气概。肖宏墓石辟邪昂首天际,雄视阔步,周身充满力量;肖秀墓石辟邪侧面轮廓线洗练概括而明确,充分展现了狮子凶狠、强悍的性格;肖正立墓两双石兽,雄性英俊倜傥,吐舌扬长而来,雌性略作蹲态,似有所等待,情感交融,统一而有变化。陈代积累了前三代的成果而有所进展,在表现某些细部如脚爪的处理上作了大胆制造,不再像前三代那样贴地平放而是向上伸张,使麒麟不仅张牙舞爪,气韵也更加生动。综合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南朝陵墓石兽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在于动势,这一特定的审美需求缘起于神兽护墓的基本职能,因而要通过动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