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一门人人都可亲身参加的科学摘要:博物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在中西方都有着悠久的传统,它是人类与大自然交往的智慧结晶,曾经,它就是科学的“代名词”,如今却隐匿于植物学、动物学、地质学等学科中。近年博物学类图书悄然勃兴,激发了大众的阅读兴趣,但对于博物学是什么,以及它对于普通大众的意义,大家并不清楚。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华杰教授所著的《博物人生》一书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博物学是一门人人都可亲身参加的科学,参加博物学的意义是个人生活方式的变化,亲近自然的情怀将成为我们克服“现代病”的一剂良药。关键词:博物学;公众参加;《博物人生》近年来,博物学类的图书悄然勃兴,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如《发现之旅》《玫瑰之吻》《植物学通信》《博物人生》等均入选过“年度好书”,成为一时的热门话题。然而,何谓“博物学”,它是植物学、动物学,还是地质学?在大多数读者的心中仍是一个不甚明了的问题。这些博物学类图书除了精致的图片带给我们的视觉享受外,它于我们普通人有着怎样的意义,也是模糊不清的。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华杰教授所写的科普读物《博物人生》则向我们澄清了这些疑惑,不仅让我们对作为学科的博物学的“前世今生”都了然于胸,更让我们认识到博物学旨在培育的对本土生活充满热爱的情怀。认识自然,对草木鸟兽进行分类,可以说是进入博物学的初级阶段。更进一步,则是由认识自然到热爱自然,体察“草木皆有情”、万物皆有情,并让这种美好的情怀伴随我们一生,这正是《博物人生》一书的最终旨趣。刘华杰教授在引言中呼吁“愿博物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该书的英文书名“Livingasanaturalist”(活得像个博物学家)也积极号召人们在生活方式上做出改变。那么,怎样才能“活得像个博物学家”,这样的生活方式人人都能达到吗?通常来说,成为“某某家”必定意味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成为博物学家是否也要韦编三绝、汗牛充栋呢?不尽然。要“活得像个博物学家”,储备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在我们心中培育博物的情怀,而那些简单的入门实践往往就孕育着博物情怀的萌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斯·梅特林克说:“野花……最先教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星球上存在着无用但却美好的东西。”平常我们做一件事,总是会纠结于有用或者无用,有大用或者有小用,就连“认识世界”也是为了“改造世界”。古希腊人好追求智慧,不是因为智慧有用,只是因为爱它。单纯的博物学的兴趣或许与此相关,认识身边的花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