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吕思勉先生的史识与史德

吕思勉先生的史识与史德_第1页
1/5
吕思勉先生的史识与史德_第2页
2/5
吕思勉先生的史识与史德_第3页
3/5
吕思勉先生的史识与史德不时有朋友问我:以最便捷的阅读了解五千年来的中国史,读哪种通史好就我的阅读经验而言,排除掉《史记》、《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那样的文言大部头,读过的新式中国通史中,范文澜、蔡美彪先生主编的有 10 册,白寿彝先生主编的有 22 册,翦伯赞先生的《中国史纲》是两册,均为 1949 年后的版本,或多或少都有“以论带史”的特色;相形之下,吕思勉、钱穆、黄现璠先生的通史类著作,比较简约精要且鲜有政治烙印。一 广博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角吕思勉先生(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出身书香之家。他幼承家学,次第人塾人县学,旧学根基深厚,根本上是自学成才,未接受新式大学教育。1926 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教授,后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假设按当今只重学历不重才识的官式教育制度,他连执教资格都不具备。民国时代学术重镇在北京大学,以他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前往任教不成问题,他却选择了留在私立光华大学(20 世纪 50 年代并入华东师范大学)直到逝世。吕先生的学历、学术旨趣,与当时西方教育背景的学术精英不甚合拍,而坚守“私学”传统,不愿涉足官办的公立大学,恐怕也是原因之一。吕先生是一位通博之才,一生著有两部中国通史、四部断代史、五部专门史以及大量史学札记,共有八九百万字。这部《中国通史》原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以文化现象为题目,下册乃依时代加以连结”。在上册中,他将《史记》“八书”体例加以细化,分解为十八个门类,分别加以论述。下册从民族起源、古代社会始,按时序表达历朝历代史事直至民国开创。以人文史为纬,以政治史为经,表述清楚,议论风发,浓缩中国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于一书,仅用了 38 万字,其功力非同一般。应该用怎样的视角和立场,去回忆和审视历史我认为至少应做到两点:一、先有宏观视野,后有微观视角,随时穿越时空,不断调整焦距;二、保持平常心,不预设立场,审视距离放在目标时段的 100 年至 500 年之后。通史写作需要具备穿越时空的视野和高屋建瓴的史识,否那么很难驾驭海量的史料。吕著《中国通史》不仅继承了司马迁以来的史学传统,同时采纳了清末梁启超“新史学”所开辟的学术视野,将中国史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放到世界史的时空中观察讨论,并对梁先生的酷锐视角有所调整。与政治保持了适当距离。二 对儒、法两家经济思想的评述我在阅读中最感兴趣的局部,是吕先生建立在旧学底蕴和新学高度上的历史观。原书由...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吕思勉先生的史识与史德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