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探究性学习作为教改的重要内容正在教学第一线轰轰烈烈的开展,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和体会。一、实施讨论性学习的必要性1、落实课改新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传统教育理念中,老师的角色就是 传道、授业、解惑 ,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在这——种理念下的传统教学讲授式教学,注重的是的落实、理解、技能的训练、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渗透。学习方式根本上是:听讲、理解、练习、稳固,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就是知识的识记、理解、技能的训练,顶多是知识的简单运用和迁移,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是死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缺乏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缺乏独立的思维,唯书、唯师是从。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开展,学生没有获得终身开展的东西,我们培育的是读书的人。这种学习方式我们称为接受性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开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开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学生的探究欲望、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和个性开展是未来人才的重要素养。而讨论性学习就是适应这种人才培育的模式。2、历史学科本质的表达历史有两重含义:作为本体,它是人类所制造的一切成果,它是过去的、即定的、不变的;作为认识,它指人类对过去的回忆与记述,它是现在的、不定的、可变的。历史是当代人对过去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现实是变动的,人的认识是开展的,历史也就是开展的。我们学习历史一方面是不断追求史实的真实、客观,另一方面是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对史“实的理解、阐释。英国历史学家说: 真正的历史应该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沟通。历史学是一种讨论或”探讨。二、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广义理解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它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从狭义解释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现象中选择并确定讨论专题,用类似科学讨论的方式,主动参加学习过程,以获得知识、应用知识、体验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分为三个阶段:一、进入问题情境阶段,二、实践体验阶段,三、表达沟通阶段。有几个特点:开放性、问题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开放性:问题的内容可以是单科的,也可是多学科综合的。是社会性的也可以是书本的,讨论的过程、结果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