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讨论摘要: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及高校教育改革和进展的重点。从社会认知理论视角出发,对其核心观点进行了分析,并从构建基于交互决定论的大学生双创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提升大学生双创自我效能感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双创教育建议。关键词:大学生;双创教育;认知理论1 序言国家“创新驱动进展”和“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进展战略的实施,极大的促进了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意识的提升。教育部门也积极开展了创新创业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究,从人才培育、实践操作等多方面增强大学生的创業意识、创新精神和制造能力。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2024 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中显示,“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九成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高校创业教育对创业活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高校创业教育及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也促进了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提升。尽管大学生的双创意愿有所提升,但学校的双创教育还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张秀峰、陈士勇(2024)对北京 31所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调查表明,有 3/4 的被访学生认为目前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效果。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课程重理论轻实践操作、与教学体系融合不足;实践教学缺乏特色与针对性,同质化倾向较严重;创新创业兴趣还有待进一步激发。社会认知理论对个人行为的产生和引导有较好的解释,该理论对大学生双创教育具有重要启示。2 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社会认知理论从施为视角(anagenticperpective)来解释自我进展、适应和变化。施为是指人有意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机能和生活环境。该理论认为,人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和自我反省的特点。个体施为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动态的双向作用,即人不仅是生活环境的产物,他们反过来也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发生作用。该理论主要观点有以下三方面。2.1 社会榜样的作用2.2 自我调节与自我效能条件下的施为活动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并通过自我导向的作用来影响人的思维、动机、情感状态和自我指导行为。同时,自我调节具有双重控制系统,即一个正面偏差产生系统与一个负面偏差消减系统协同运作的模式。人不仅是反应机体,而且是有雄心理想和能动性的机体。人类事前考虑谋划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有计划的进行选择性控制活动,而不是对他们努力的结果做出简单反应。认知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