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钱包大变迁便捷支付惠及寻常百姓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资匮乏,国家需要发行粮票、布票等各种票证来限制消费,才能保证全民供应。1955 年,我国全面推行粮票制度,由此开启了长达 39 年的票证经济时代。支付使用“票證+现金”,票证作为一种实际的有价证券,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支付工具。“光有钱还不行,你得有各种票证。”今年 68 岁的周守权还清楚地记得,那个年代,没钱时还能卖了粮票、布票换点钱,有钱但缺粮票、布票时,想托人买粮食都很不容易。赶上要出差、探亲、大学生去外地上学,都要带上一沓子用地方粮票换的全国通用粮票才能出门。“没钱有票能活,有钱没票却不好活”,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商品市场慢慢活跃,物质资源逐步丰富起来,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逐渐松动,布票在 1984 年停止使用,粮票也在1993 年 7 月 1 日终止流通。随着各种票证完成历史使命,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金支付成为主流,人们出门、购物、旅游都需要随身携带现金,那时候人民币面额最大的是 1O 元纸币,1988 年才出现 100 元面额的纸币。现金支付的不方便,小生意人感受最真切。90 年代在山西做服装买卖的王慧至今还印象深刻,每次去外地进货都带着大量现金,出门在外时刻保持警惕:不光怕丢钱,还要担心假钞,抖钱、听声、用手来回捻搓百元大钞正面右侧防伪痕迹,各种手段辨认假钞,小心翼翼又担惊受怕。现金交易的不安全和不方便,为从现金到银行卡的支付过渡提供了契机。“一卡在手,行遍天下”改革开放之初,大量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也将信用卡这一新奇的支付工具带到中国。欧美游客习惯于刷卡支付,来到中国以后才发现这里的饭店、商店几乎都无法使用信用卡。于是,中国银行作为当时国家指定的唯一外汇兑换银行,负责办理外国游客的货币兑换业务。当时的中国银行广东分行相继与汇丰银行、美国运通公司签约,代理信用卡取现业务。经过 6 年代理国外信用卡的实践积累,中国银行完全掌握了信用卡业务流程和操作模式,决定自己发行信用卡。1985 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人民币信用卡——中银卡;1986 年,中国银行又发行了第一张可在全国范围使用的信用卡——长城卡。“长城卡”出现以后,中国各大银行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信用卡。1993 年,工行上海市分行与上海华联商厦联合发行国内首张刊登广告语的银行卡一一工商银行华联联名卡;1993 年 7 月,建行在广东发行国内首张彩照银行卡——彩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