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北京,中关村,紧邻“北四环西路”北侧,有三座三层住宅楼,它们是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科学院特批、特建的“特楼”。这三座“特楼”,当时是为中国科学院的一批顶级科学家特别修建的。“特楼”里曾经的住户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杨嘉墀、钱学森、王淦昌、赵九章、钱三强和郭永怀等;有中国近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秉志;有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奠基人童第周;还有中国细胞学、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贝时璋。书是人们生活的伴侣,人们通过阅读来品味曲折动人的故事,体会书中人物亲身经历的同时,也在比对着自己的人生。其实,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一个个不同的人,写成了一本本内容不同的书。书中的每一个章节,每一段文字,每一个标点,都是这个人人生的点滴呈现。兴趣使然:从李白到菲舍尔1903 年 10 月 10 日,贝时璋生于浙江省镇海县贵驷的憩桥镇,那是一个离海十几里路的贫穷小镇。贝时璋的祖上出过一位武官,是其堂房叔公(叔祖)贝锦泉。咸丰年间,贝锦泉曾为商船护航,打击海盗。光绪元年,贝锦泉跟随左宗棠平定“阿古柏之乱”。贝锦泉在任定海总兵时,配合镇海的战斗,为中国近代对外作战史上唯一一次取得全面胜利的海岸保卫战“镇海之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此后,贝锦泉被封为“建威将军”,官至武一品。贝锦泉在憩桥建起“将军第”,左宗棠、沈葆桢、薛福成等常为座上宾。贝时璋的曾祖这一代,则是贫苦的平民百姓。他们以种地、捕鱼、做工或者经营小生意为生。贝时璋的祖上没有留下遗产,所以他们一家住的是别人的房子,就更谈不上有渔船和田地了。贝时璋的父亲在上海当伙计时,收入甚微,每月寄回家的钱连吃饭都不够,因而时常要靠他的外婆家接济。不过,家庭的贫困并未成为贝时璋求学路上的阻碍。1911 年 10 月 10 日,与镇海远隔千里的湖北武昌爆发了一场起义,清王朝被推翻,三千多年的君主政体走到了终点。革命席卷而来,由于连年战乱,有良港之称的镇海早已失去了昔日的繁华,尽管时局混乱,生活艰难,但是不识字的母亲依旧坚持将贝时璋送去私塾读书。私塾先生每日带领学生们诵读四书五经,贝时璋对文字里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李白的这首《春夜宴桃李园序》,第一次让贝时璋对天地万物生出了许多感慨,幼小的贝时璋对天地、万物、人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他知道了天地万物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