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兴龙寺石窟考古调查[摘要]兴龙寺位于甘肃省庄浪县通化镇中庄村,石窟始凿于明代、延续至民国,是一座以佛教为主的石窟寺。经考古调查发现有石窟 8 座,石龛 2 处,石窟造像 16 尊,壁画 20 平方米,残石造像 3 尊,石碑 6 通。在 5号窟西壁上发现明代正德三年“兴龙寺”石刻题记。兴龙寺石窟所处位置在古丝绸之路鸡头道东段安化峡西口,是古丝绸之路要冲。[关键词]兴龙寺石窟;石刻题记;罗汉像???兴龙寺石窟位于庄浪县通化镇中庄村北 1.5 公里的水洛北河北岸断崖上,原名红崖湾石窟,距庄浪县城 35 公里。石窟开凿于坐北面南形似麦垛的独立山峰上,当地人称为兴龙山。石窟东 50 米处为红崖湾水库,西南 40 米为水洛北河河谷和庄(浪)泾(原)公路,北为贺家山。石窟分布在长 50 米、高 10~30 米的兴龙山东南面石壁上,分布面积约 1000 平方米。在民国以前,石窟范围内有多座地面木构建筑。在清代同治年间和上世纪 60 年代红崖湾水库建设过程中,石窟遭到大规模破坏,西南断崖上多座石窟在上世纪 60 年晚期修建红崖湾水库时被泥沙掩埋。2024 年 3 月至 2024 年 11 月,通化乡中庄村村民在清理石窟西南水库排洪渠泥沙过程中,重新发现 4 座石窟(5 至 8 号窟)和 6 通石碑。在 5 号窟西壁上发现明代正德三年(公元 1508 年)“兴龙寺”石刻题记。现有石窟 8 座,石龛 2 处,石窟造像 16 尊,壁画 20 平方米,残石造像 3 尊,石碑 6 通。石窟始凿于明代,延续至民国。一、庄浪兴龙寺石窟概说1 号窟,东面靠近红崖湾水库,石窟正下方即水库泄洪渠,距地面高约 12 米。方形平顶窟,高 2.5 米,面阔 3.5 米,进深 3.2 米,正壁前有长方形石坛,石坛长 3.5 米,高 0.7 米,宽 1.2 米。没有造像,窟口左边有1 米多高石块砌成的石墙。石窟东壁残存高 1.8 米,宽 2 米,厚 2 厘米的泥皮,泥皮最外层是白灰层,其上墨书 15 竖行题记。题记曰:“□□□兴龙山位于□□□□□□□□□/历朝□□至清同治年□□遭□灾古蹟□□/切岁久经□无可考逐□重修始□□□□□□/……静邑人合□□/……/。”从内容分析,应为清代晚期到民国初期姓合的文人所题。2 号窟,在 1 号窟西面 30 米处,距地面高约 8 米。方形平顶窟,高2.9 米,面宽 4 米,进深 3.4 米,没有造像和壁画,在窟内石壁上有木桩孔,正壁石坛被今人用水泥封裹。2 号窟当地人称为“玉皇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