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当科研教育与艺术相遇

当科研教育与艺术相遇_第1页
1/7
当科研教育与艺术相遇_第2页
2/7
当科研教育与艺术相遇_第3页
3/7
当科研教育与艺术相遇翻开北京大学力学与空天技术系教授王敏中的教案,映入眼帘的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朝闻道,夕死可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泛着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古文诗词,跳入脑海的是孟子、王国维、栗原小卷、曹禺、达尔文、哈代等横跨各大领域大家的字眼,发人深省的“美是认知与直觉的统一”等迸发着哲理思想的语句,让人惊讶的是一位力学学者涉猎领域竟然如此广泛,让人感叹的是艺术竟然能与力学如此完美搭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教学和和科学讨论双重任务交织,在弹性力学方面有着高水平的讨论成果,在数学、相邻力学学科方面有着高深造诣的一个人,用科研与教育这两块敲门砖,为学生开启了一个奇异、绚丽的力学世界。老师的教导影响他一生能够对人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会是什么?也许是几句话,也许是一篇文章,一个故事,或者一本书,也许是一个人。在王敏中人生道路的不同阶段,遇到了很多老师,他们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了王敏中的一生。1939 年,王敏中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新中国成立前夕,私塾这类教育方式尚未消逝,王敏中的“幼儿园”时期就是在父亲王鼎臣的私塾里度过的。1950 年他来到了南京市第一中学学习,数学老师赵遂之有声有色的高斯正十七边形作图的讲解和物理老师关长全生动有趣的课堂实验,激发了他对数学物理的浓厚兴趣。因此,1956 年在报考大学专业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北京大学的数学力学系,这是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力学系。幸运的是,在这里,他又碰到了一位指引他继续走向数学力学世界的老师董怀允,一个个枯燥的逻辑琴键在董老师的手里变成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那时,王敏中就认定,假如将来当老师,一定要做那样的老师。十年浩劫,上世纪 70 年代初,他所在的一般力学受到冲击,濒于解散,王敏中没有停止对力学的探究步伐。他在固体力学教研室苏先基、武际可和王大钧等老师的帮助下,调整步伐,补充学习,在固体力学方向从事数学弹性力学、以及断裂力学、板壳力学、计算力学和复合材料力学的讨论,得到了更大的进展,做出了更好的成绩。30 余年来,王敏中对 20 世纪下半叶由 Sternberg 所开始的弹性力学现代理论进行了讨论,在中外杂志上发表了 100 余篇论文,其中被 SCI 检索的有 50 余次,并有 4 篇为四年一度的、被力学界视为奥林匹克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所接受。让科研远离枯燥在很多人眼里,科研创新一项充满挑战、压力、艰深、枯燥、乏味...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当科研教育与艺术相遇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