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戴逸《清史》编纂六年间

戴逸《清史》编纂六年间_第1页
1/8
戴逸《清史》编纂六年间_第2页
2/8
戴逸《清史》编纂六年间_第3页
3/8
戴逸《清史》编纂六年间以 82 岁高龄推动规模浩大的《清史》编纂工程,著名清史讨论专家戴逸坦言身心均面临挑战。最近他向参加该工程的 1500 名专家提出了最后期限——2024 年,必须向中央拿出一部近 100 卷、3500 万字的“送审稿”。时间紧迫,专家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戴逸的一番话令人动容:“我心里常想起古代的一个传说故事,干将莫邪夫妇俩想炼一对非常锐利的宝剑,但老炼不好,最终夫妇俩舍身跳进火炉,炼成宝剑。我不敢和他们相比,但非常敬佩向往这种敬业蹈火精神,这种精神会永远激励我为清史编纂鞠躬尽瘁,使得 2024 年能拿出一部像样的送审稿。”日前,戴逸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谈清史编纂的来龙去脉,谈编纂过程中点点滴滴有趣的史料……略显清瘦的戴逸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仿佛他亲身经历和参加了那 300 年的兴衰浮沉、人世沧桑;同时他又能随时置身事外,以历史学家的眼光总结、抽离出诸多经验教训和哲理,客观评价、分析其中的是非曲直。三起三落记者:从 2024 年清史编纂工程启动迄今已快 6 年了,你还记得当年获知这一工程被批准时的心情吗?戴逸:当年清史工程由中央批准了,我知道这个消息后的心情可以用四个词来描述:喜出望外、梦想成真、全力以赴、鞠躬尽瘁。纂修清史,是老一辈革命领袖和历史学家梦寐以求的心愿,(修史)也是中国的一大传统。宋修唐史,元修宋史,明修元史,清修明史,这一修史的优良传统绵延不断,经久未绝,形成了人们熟知的二十四史。北洋政府修撰的《清史稿》纰漏甚多,不能作为正史流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知道这个传统,因此新中国建立初期,董必武就提出修清史,并得到了毛泽东的认同,但新中国刚刚建立,各项条件不具备,没有正式开展。我与“清史工程”有着半个多世纪解不开的情缘。在我的人生中,前后有三次参加动议清史编纂。第一次是 1959 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告诉我,周恩来总理委托他来编纂清史,也秉承了毛主席的意见。当时国内搞清史的人很少,我还很年轻,30 岁出头。吴晗把我找到他办公室谈了一下午,因为当时是三年困难时期,没能启动。第二次是 1965 年秋,周恩来要周扬同志召开一次中宣部的部长办公会议,专门讨论组织编纂清史的工程。那次部长会议上成立了一个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以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郭影秋为主任,因为他是明清史的专家。当时我 39 岁,是其中最年轻的委员会成员。不料“文革”爆发,这件事情就停...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戴逸《清史》编纂六年间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