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石刻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随着时代的进展、文化艺术知识的普及,人们对汉画像石已不再陌生。但对汉画像石的讨论还不科学,笔者提出从空间讨论的方法。确定平面空间中画像认读顺序在认读一般较大画面的汉画像石时(这样的画面有时会分层、分格),应遵循“自下而上、自右而左”的顺序,有时甚至是“连环画式”(也可称为“过程式”)的认读顺序;同时又必须认识到整个画像石的画面内容是连续不断的、有机的整体,不宜人为的、生硬的将其割裂为零碎的各个局部,而是表现了统一、盛大场面的完整画面。“由下而上”,我们古人的传统观念认为:事物生长的过程是自下而上,即自地而天。上为天,覆盖一切;下为地,吐生万物。弥为“天覆地载”。远古时代的《易经》,其卦符的阴阳叠加,六十四卦全部都是自下而上的方法和顺序,表达了我国古人的天地观。考古出土的汉代(所有我国古代)地图的方位,都是“上南下北”,南为天,北为地,这同样体现了“由下而上”、“由地而天”的认识顺序。笔者认为此种顺序和方法,同样用于汉画像石墓室的内壁画像。以往对于多层分格的汉画像石,多认为是单个的互不相干的分层(格)画面;偶而模糊地认识到有些层(格)似乎有关系。也不过是认为某几层(格)表现的是同样内容,整体仍然很不完整。实质是:多个貌似零碎的单个画面,有机的组成了较为完整的整块画面;又由多个这样能够表达一定内的整块画面,共同烘托了全部墓葬的主题。因此只有根据“由下而上”的顺序,才能够正确的理解整块画面连续完整地传达的思想过程,反之,变成了“由天国到人间”,就“下凡”。而“自右而左”。我国传统习惯一向是“以左为上,以右为下,自左而右”,其实际顺序即相当于现代的“以右为上,以左为下,自右而左”。早在《周礼考工记》中,论述百代王城规划的思想时,表现的最为明显;其明确记载,以王宫居中,“左祖右社”。左是祖庙,位东侧;右是社稷,位西侧。东主生,西主死;东主出,西主入。……总是自左而右的顺序。有讨论认为“中国古代的书写顺序与天文顺逆有关”因此,我们可以推想,不论是书写还是绘画,汉时代人们都会遵守这样的顺序。由此,我们在观察汉画像石时,一般应该遵循“自右而左”的原则。思考平面画像中蕴含的三维空间众所周知,汉化像石中的画像,是在二维的平面表现三维立体空间,是静止的画面表现运动的时空内容,所以表现的汉代建筑,必定是实际存在的建筑院落空间的抽象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