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狐姓源出有:第一个源流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君主给周文王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在典籍《广韵》中记载:晋有狐氏,代为卿大夫。上古时期,周文王姬昌有个儿子叫毕公高。毕公高有个孙子叫毕万。在春秋时期,毕万到晋国当上大夫,他有一个曾孙叫魏颗。魏颗建有军功,曾活捉了秦国大将杜回,也就是《左传宣公十六年》(公元前 593 年)中记载的魏颗败秦师辅氏,获杜回,因功被晋景公姬獳赐封于令狐(今山西临猗)。在魏颗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令狐氏。令狐氏后来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狐氏,亦有维系令狐氏复姓者,皆世代相传至今。第二个源流出自上古周朝时期王子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典籍《尚书晋语》中也记载:狐氏出自唐叔。又令狐,复姓。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东周时期,周平王姬宜臼有个儿子(一说为孙),由于他为人行事有三德,即其色中和,小前丰后,因此起名叫貔。古人认为狐为妖兽,有鬼神附体,而貔是狐中最佳者,即白狐,要敬而远之。当一个人待人衷和,先前看着不起眼,而后却惊天纬地,即可称貔。因此周平王就为自己的这个儿子起名叫貔,也就是狐。在中国古代传统的理念中,无论是道教还是儒教,都不排斥狐的形象与内涵之存在,甚至还具有人类所不能比拟的美德,因此在人名、地名、族称中多有存在。而将狐贬化为狡诈、贪欲、淫荡的形象,则是在佛教泊入中国之后。但是,在诸多隐谕的反佛文学作品和政论性文章中,依旧维持着狐之聪颖、善良、漂亮的传统形象,例如蒲松龄的《聊斋》。在王子貔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貔氏,后多省称狐氏,以示谦恭,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第三个源流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大狐容,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大狐氏,为春秋时期晋国原始旧姓。据传说,大狐氏原姓姬,因其先祖被分封在狐氏大戎(今山西交城),故以地名为姓氏,称大狐氏。这种说法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太原为古唐帝尧初都之地,又是夏朝统治的根据地,狐氏大戎即是其属地之一。但是在西周初年,该地已经是戎、翟诸民族出没游牧的地方了。据史籍《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周成王姬诵分唐叔(叔虞)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里的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实际上是晋国建国初期的根本治国方略,就是在中央政权的建设上,坚持夏朝的先进制度,但是在地域管理方面又遵循当地游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