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姓,是中国旧百家姓排名第 79 位的大姓。 五代时期,天下大乱,而安氏也出过两位当时最有实权,最为神气的节度使,那就是永兴军节度使安光邺和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他们二位,虽然都是独当一面,大权在握的重臣,但都能行仁政,一点也不飞扬跋扈,所以能在青史留名。其中的安重荣,更曾在石敬塘答应做契丹人之子时,痛言此事乃诎中国以尊夷狄,此万世之耻也而流芳百世。 成吉思汗六弟别勒古台后裔改汉姓安。 山东日照安姓最早源于云南,有正规记载是在明洪武年间(村立碑文),长支孀居夫人携子孙自山西迁至日照安家村(初为邻村地主的佃户,后子孙繁衍建安家村),所以安家村的安氏族谱是从二世开始,次支男性长者携子孙自迁至江苏 百家姓安的历史进展 起源始祖 源流一 出自华夏族原有姓氏。秦朝时有安期生,一名安期,人称千岁翁,安丘先生。琅琊人,师从河上公,是秦汉期间燕、齐方士活动的代表人物,黄老哲学与方仙道文化的传人。 源流二 西亚安息国(古帕提亚帝国,今伊朗),其王族后代皆以国名为姓氏,称安帕提亚氏。到了汉朝时期,汉武帝刘彻派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抵达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开始有了往来。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而向往佛学,想当僧人,于是就将王位让给叔父,自己出家为僧。东汉桓帝刘志建和二年(公元 148 年),安清来河南洛阳宣传佛教,随后便定居了下来。[1] 在安清的后裔子孙、以及当时随同太子安清一同入汉的侍从随员们,皆以原国名的汉译名称为姓氏,称安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安氏正宗。有相当一部分安氏族人多尊奉安清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时期中西亚的昭武九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唐朝时期有外邦昭武九姓,以原国名安国为氏留居中原,并逐渐融合到汉族之中,后省文简化为安氏。 唐玄宗 在唐朝时期安史之乱中的祸首安禄山,原为康氏,是中西亚的昭武九姓中康国人的后裔,后随继父姓冒姓为安氏,其后代遂以安为姓氏,称安氏,世代相传至今。 《旧五代史》卷一二三《安叔千传》载:安叔千,沙陀三部落之种也。父怀盛,事唐武皇,以骁勇闻。《新五代史》卷五一《安从进传》载:安从进,沙陀振武索葛部人也。祖、父皆事唐为骑将。(注:《新五代史》卷 4《庄宗纪》注)沙陀、萨葛、安庆三部落。而萨葛\索葛,亦即粟特之不同音译。粟特为中亚古国,所谓昭武九姓多指的就是粟特 人,作为昭武九姓之一的安国,粟特人。安叔千、安从进其先世仍为中西亚安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