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心得体会范文昨天下午听了河师大学院刘小先教授带来的题目为《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的讲座,在工作中,我拥有的多是实践经验,在假期的培训中,终于在这些专家、教授的引领下,去思考自己平日做的事情,上升为理论,然后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好的去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更好地开展今后的工作。我的感受有以下几点:1.非典属于瘟疫,像瘟疫、地震、水灾、空难、恐怖袭击、战争等这些是属于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2.失恋、失业、丧失亲人、破产、人际关系紧张、失败、遭遇性侵犯等这些现象的术语是个人内在的冲突。3.校园危机事件有五大类●学生意外事件:车祸、疾病身亡、运动及游戏损害、溺水、自伤、实验实习损害等。这些好理解。●校园安全维护事件:火警、地震、人为破坏、校园侵扰、失窃等,●学生暴力与偏差行为:学生斗殴、暴力某某、枪炮弹药刀械违规、财产某某、赌博某某、滥用药品与烟毒、破坏校园、性侵害某某、飚车。这个概念令我很惊讶,在刚毕业的这一届学生中,皓是一个问题学生,他常常上课违纪,带食物进班,与同学们发生冲突,有一次和其他班一个男孩骑别人的电动车在高架上飙车,他就属于这种情况。我处理他的事情很多次,总是屡教不改,原来,处理学生心理的问题时间常常是两三个月或者几年时间才会有效果。●管教冲突事件:师生冲突、亲子冲突、管教体罚、学生抗争申诉。这一概念让我想到了班里的皓、铭、茹、宗这几个学困生的问题,家长只是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其实背后的道理都是青少年心理危机。●儿童少年保护事项:离家出走、乱伦、遗弃、长辈凌虐、出入不正当场所等。面对危机的身心反应●生理方面:肠胃不适、头痛、失眠、恶梦、易惊吓、呼吸困难或哽塞感、肌肉紧张…●情绪方面:焦虑、恐惧、怀疑、抑郁、悲伤、易怒,无望、生气、烦躁、自责…●认知方面: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行为方面:社交退缩、躲避与疏离,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1.焦虑——学生首先表现出来。●焦虑是一种无明确对象的游离不定的紧张状态,处于焦虑状态的人警觉程度很高,而且常常抱着对未来的恐惧,总觉得未来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在焦虑状态下,人们通常会出现“认知狭窄”的现象。2.内疚、羞耻和负罪感●自责、内疚、羞耻和负罪感一种非常消极的思维模式,结果会导致个体不断贬低自我,甚至是无法容忍自己。听到刘教授的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