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里五味杂陈可能是疾病造成的。传统医学认为,脾开窍于口,口味变化主要与脾胃运化失常有关,同时也和其余脏腑有所关联。口中五味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多种并存。一味:口苦表现:口苦口臭,性急易怒,面红目赤,便秘,小便气味重,舌红苔黄。原因:多由肝胆有热、胃热熏蒸所致,常与胆汁代谢失常有关,多见于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和肝胆肿瘤患者,还可见于慢性胃炎、高血压、糖尿病、口腔疾病患者,或者精神压力大、性情暴躁、抑郁寡欢者。应对策略:积极治疗上述基础疾病。同时,在饮食上注意忌食辛辣、油煎、烧烤、干果等燥热之品,可多进食甘凉汤水,以甘润饮食为主;在情绪上要保持心境平和,不可急躁,不可忧思过度,性格宜开朗。二味:口甜表现:口甜黏浊,口渴喜饮,口舌生疮,易泛酸水,纳呆恶心,神疲乏力,身重肢倦,舌苔白腻。原因:多由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所致,常见于糖尿病和消化功能紊乱患者,或年老体弱者。其次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嗜食肥甘油腻、辛辣,吸烟、嗜酒等导致脾胃受伤,聚湿生热。应对策略:首先要积极治疗上述基础疾病,同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到饮食有节,勿吸烟,勿饮酒等。出现口甜症状,可以用佩兰、藿香各少许煎水作茶饮服用或漱口。热象明显者可以加用一些清热的草药。而比较虚弱的患者,适合用健脾益气的方药,酌加芳香化浊的中药。三味:口酸表现:口中酸臭,恶心,呕吐酸苦黄水,大便粘腻臭秽,排便欠爽,脘腹胀满,舌苔浊腻。原因:由肝胆之热犯脾所致,多见于食积、胃炎、消化道溃疡病患者,与胃酸增多有关。应对策略:应设法消除诱发因素,如彻底治疗慢性胃炎,避开对胃有刺激的辣、硬的饮食及药物,治疗口腔及咽喉部慢性感染等。食积者的口酸常出现在暴饮暴食或大量应酬之后。另外,小儿脾胃虚弱,若喂养不当容易出现食积而口中酸臭,这时只要用一些消食的药物如山楂、鸡内金等,或中成药保和丸、越鞠保和丸等即可见效。凡胃酸过多者,应禁食浓鸡汤等浓缩鲜汤、酸性食品、甜食、大量蛋白质等,避开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宜进食苏打饼干、粥、麦面等。四味:口咸表现:口及咽喉发咸,口水有咸味,伴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头晕耳鸣,食欲减退,可有喜爱咸食或厌恶咸食的情况出现。原因:多由肾虚所致,以偏肾阴虚为主,也可见于脾虚的患者,多见于神经官能症、慢性肾炎、慢性咽炎、口腔溃疡患者。应对策略:以滋补肾阴为主,常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左归饮之类。若心肾不交,可选黄连阿胶汤;肝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