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约前 369 年前 286 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鉴于庄子在我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民权县,也有说是亳州)人,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进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即使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之人认识境界。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纳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祠介绍 庄子祠坐落在蒙城县涡河北岸漆园镇。庄子(前 369--前 286)和孟子(前 372--前 289)是同时期人,比孟子小三岁,名周、字子休。据《史记》记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曾为蒙漆园吏,不久即隐居。庄子一生只做学问不做官,家庭虽贫,但他生活得却非常逍遥:当时楚国、梁国、齐国等都请他出来做官,其中楚国请他做相,他坚辞不就;他爱垂钓,常在其家乡濮水(今芡河)边钓鱼(现蒙城吕望镇芡河边仍有庄子钓鱼台遗址);他老婆死了,他能击盆为歌;一觉醒来,他不知在梦中是他变成了胡蝶,还是蝴蝶变成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