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中文教材的练习一、练习的作用知识分操作型和运用型知识。语言学习更多的是一种运用型知识。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要运用语言。如何运用,运用得是否恰当,运用得是否熟练,这一切都需要通过练习来实现。1语言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要靠练习语音发音要做到正确,不仅需要讲授给学生了解其发音原理与方法,更需要教师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进行语音练习。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也常常需要通过练习来帮助理解和掌握。这就犹如学习游泳、学习开车,仅通过死记硬背一些理论规则,不进行实践,学生是难以真正掌握的。2语言知识的巩固要靠练习第二语言的获得,是“规则的学习”与“习惯的养成”两方面的结合。因此早在60年代初北京语言学院老师就总结出一条“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从识记程度看,一定范围内识记程度越高,遗忘越少。过度学习达到150%时遗忘最少。如10分钟能背诵一首诗,则学习巧分钟的保持效果最好。低于这一限度,识记效果会下降;超过这一限度,记忆效果也不再继续上升,而成为无效劳动。为此,我们在设计课堂和家庭练习两种时:课堂练习包括字形、词语扩展、对话、课外阅读等不同形式的练习,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四项技能,语言知识与交际能力都得到锻炼;家庭练习则按天,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都有字词句篇各种练习,每天练习包括7个大题,每个大题下含4至6个小题,完成练习的时间约在半个小时左右。这样学生在课上、课下都要进行大量的练习,从而达到培养语言运用的熟练度的目的。3新知识的补充也要靠练习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有些相关知识则可通过练习形式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如关于主课文中人物的生平事迹,我们常常通过练习方式补充给学生,比如课文中提到罗丹的《思想者》,我们在练习中出现了罗丹的故事;课文讲述了日月潭的来历,我们则出了一个关于龙的谜语和画龙点睛的故事。此外,古诗押韵、对偶的特点,也可通过练习介绍给学生。日照香炉生紫_(云、烟、树),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_(云、层、天)。二、练习编写的原则1目的明确练习是教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教材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都要通过练习体现出来。《中文》作为一套兼语言和语文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教材,其教学内容所涵盖的面是非常宽的,既包括字词句篇等言语要素的学习,也包括听说读写等言语技能的提高,还含有言语交际技能的掌握。相应地,练习也必须紧扣住这些教学目的。例如课堂练习既有汉字字形方面的练习“写一写”,词语方面的补充如“读一读”,也有句法方面的练习如“扩展与替换”对话练习,既复习了课文内容、主要词句,也可以作为交际的蓝本引导学生就不同话题、不同场景进行交际对话训练;而“想一想,说一说”则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可锻炼学生口语成段表达的能力。当然综合并不意味可以混杂在一块。每一大题,每一小题,都需要做到训练目的明确。例如以下的题就有一些问题:圆→圆圆的弯→_高→_长→_高兴→_干净→_整齐→_雪白→_金黄→_血红→_再如:变()毒()难()之()妻()弯()每()准()志()旗()2寓教于乐,生动多样《中文》教材最初是为海外华侨华人子弟学习中文而编写的。因此它的教学对象主要适用于少年儿童。从它的主课文可以看出这一特点,练习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其内容和形式自然也必须考虑到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例如阅读练习,我们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选取了有趣的笑话,选取了谜语故事等;形式上也尽可能做到形象多变,以免学生学得单调枯燥。尽可能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又好像在游戏。寓教于乐,将学习与活动,动脑与动手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设计练习的原则之一。3注意难易程度的调节练习过易,学生容易懈怠;练习过难,学生又会失去信心和动力,因此练习必须控制好难易度。一般来说,机械性练习相对简单,但也相对枯燥;创造性练习相对较难,但信息量大些,也相对有趣些。因此一天的练习,我们既安排有机械性练习,如“写一写”,“读课文填空”,也有一些需要学生自由表达的练习,如“照例子填表”、“用括号里的词完成句子”、“完成对话”等。即使是同样的训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