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华东地区第一节上海市基本概况【地理与气候】上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简称“沪”,别称“申”。面积6340.5万平方千米。上海市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中国南北海岸中心点,长江和黄浦江入海汇合处。北界长江入海口,东临东海,南接杭州湾,西与江苏和浙江两省接壤。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2015年全市平均气温17.1℃,无霜期269天,降水量1649.1毫米。全年60%以上的雨量集中在6—9月的汛期。汛期又分春雨、梅雨、秋雨三个雨季。【区划与人口】上海市辖有16个区: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虹口区、杨浦区、闵行区、宝山区、嘉定区、浦东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崇明区。【交通与资源】上海市交通四通八达,是中国铁路枢纽、民用航空运输中心及邮轮母港。航空运输方面,上海有虹桥、浦东两大机场,建成了4座航站楼、6条跑道;铁路方面,上海拥有上海站、上海南站、上海虹桥站三个铁路主客运站。据统计,目前,上海铁路局所开行的动车组列车一日可抵的省、直辖市、自治区达20个左右。上海市内交通已形成了由地面道路、高架道路、越江隧道和大桥以及地铁、高架式轨道交通组成的立体型市内交通网络,城市内部轨道交通基本成网。【自然资源】上海境内缺乏金属矿产资源,据初步估算,东海大陆架油气资源储量约有60亿吨,附近的南黄海估算有2.9亿吨储量。在长江口浅海底下,还发现一些矿物异常区,有锆石、钛铁砂、石榴石、金红石等重要矿物。上海市境内天然植被残剩不多,绝大部分是人工栽培作物和林木。动物资源主要是畜禽品种,野生动物种类已十分稀少。水产资源丰富,共有鱼类177属226种,其中淡水鱼171种,海水鱼55种。【历史沿革】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四五世纪时的晋朝,以捕鱼为生的居民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hù”,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dú”,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滬(沪)”。唐天宝十年(751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现今的松江区)。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朝中央政府批准上海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鸦片战争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亚洲最繁华的大都市,并有“十里洋场”“东方巴黎”等称号。【文化艺术】上海的海派文化氛围,为作家们提供了多元创作空间。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霸王别姬》。鲁迅、茅盾、巴金等著名的作家都曾经在上海定居生活,并留下了著作,如茅盾先生的小说《子夜》,巴金的《寒夜》和《随想录》等。海派特色滑稽戏:王无能、严顺开等;沪剧;近代流行音乐发源地:《夜上海》《夜来香》等。电影传入中国从上海开始。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1949年前,中国的电影业基本集中于上海,培育了田汉、夏衍等著名的剧作家和周璇、胡蝶和阮玲玉等电影明星。上海也是话剧的首创地,出现了洪深、欧阳予倩等代表性人物。上海也是中国著名的近现代绘画文化基地,刘海粟1912年创立中国第一家美术学校,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国画大师黄宾虹都是著名代表人物,1996年创办的上海美术“双年展”成为一个亮丽的名片。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55项,包括沪剧、滑稽戏、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豫园灯会等。【民族与宗教】截至2015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415.27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981.65万人,户籍常住人口1433.62万人。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上海市少数民族有55个,人口27.5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上海有5种宗教是得到中国政府承认的合法宗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新教。上海有宗教信仰群众88.76万人,已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有394个,有宗教团体85个,在沪宗教院校4所。历史上上海还曾经存在过许多其他宗教,例如犹太教、东正教、锡克教等。【旅游资源】上海是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和产业城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