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普遍价值观功能哲学的普遍价值观功能在此特指它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的功能,因为人文精神就是人类普遍价值观念的优良集合。如果说人文精神是一棵大树,那么哲学就是一片沃土。各门人文社会学科都有益于人文精神之培养,但哲学在此方面最为突出。并非所有人文学科都把人文精神要素当作自己的主题。但是,哲学却把人文精神的所有要素都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从而为人文精神之培养奠定坚实的认识基础。事实上,自古迄今,凡关注现实社会问题的哲学家们无不思索过人文精神中的某一或某些要素。有些哲学家甚至把其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探究人文精神的某个要素(如人权理念、民主理念、正义原则、大同理想)。在哲学史中,不少哲学家的代表作就是对人文精神的某一二个要素的专门研究。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可能也研究人文精神要素,但是不像社学家那样全面地思索它们,而仅仅涉及其中的一部分。而且,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对人文精神要素的关注源于哲学,或者属于哲学。这是因为,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大多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在他们独立之前,思想家们对人文精神要素的探究当然属于哲学。而在它们独立之后,思想家们对人文精神要素的思考虽然不便都归于哲学,但至少可以说都源于哲学。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对人文精神要素的研究一般不及哲学的深入、系统和完整。在对人文精神要素的探究中,哲学之所以比其他人文社会学科更深入、更系统、更完整,是因为它拥有更深远的视线、更高瞻的视点和更广博的视域。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对人文精神要素的探究往往注重实证性和操作性,而哲学对人文精神要素的探究则一般注重思辩性和理论性。譬如,就民主理念而言,哲学家们思索的是民主的根源、本质、模式、功能,民主与宪政、法治的关系等,而政治学家们关心的是民主的运行机制和操作程序、各个时代和国家的民主实践等。既然人文精神的各个要素本身就是哲学的主题,那么对哲学的研习也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内涵获得深入的、系统的或完整的了解,从而为他们自身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奠定必要的认识基础。真正的哲学活动与人文精神之培养是内在地统一的。哲学能够使人最直接地接近精神。社学能够敏锐地觉察各种违背人文精神规定的制度和行为,从而为人文精神之培养预备可靠的理论保证。每一种职业或专业都有其特别敏感的对象。哲学的专业敏感就是对现实社会中一切违背人文精神规定的制度和行为的先知先觉,即先于其他学科而发觉社会制度和社会行为中有违人文精神规定之处。这种先知先觉尤其明显地体现于对那些隐蔽地违背人文精神规定的制度和行为的识破中。常常是当经济学、政治学或法律学为统治者们的某项政策连声叫好时,哲学却在其中发现了悖逆人文精神规定之处。在哲学史的各个时代里都有这样一些哲学家,他们因发现某些制度或行为不符合人文精神规定而拒绝与官方合作,甚至不惜得罪随波逐流的民众。譬如,在担任雅典元老院理事团总主席时,苏格拉底冒着被弹劾甚至被监禁的危险拒绝了民众提出的宣判十位海军将领死刑的强烈要求。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将领为了让活着的水兵尽快在狂风巨浪中逃出而放弃为阵亡的水兵收尸,这是为难之际迫不得已的选择,若因此而治其死罪,则极不公正。哲学的这种敏感应归功于其冷静旁观和独立思考。哲学总是在现实整理之外独立思考,而不为它所左右。而这些又是哲学的超越性决定的。哲学,不论它怎样密切关注现实社会,都高远地超出了现实社会的地表。既然哲学本身对于各种违背人文精神规定的制度和行为是敏感的,那么研习哲学也必将有助于人们敏锐地发觉这样的制度和行为,并为及时地阻止它们的实施或扩张做好理论准备。敏锐地发觉各种违背人文精神规定的制度和行为,这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又是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文精神的一种重要手段。总之,研习哲学是培养当代中国青年的人文精神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可以预期,持续数代的本真的哲学兴趣将给中国带来一个人文精神充盈的新时代。历史也将在中国证明,社学既是可畏的又是可亲的。保康一中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