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宁河县芦台五中历史学科刘建凤内容提要:本文指出,历史教学改革应“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培养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习惯首先要创设任务情景,提出探究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次,学习要靠兴趣,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就要虚拟历史情景,进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再次,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围绕主题开展活动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最后,要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学生可以自主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激发兴趣,满足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总之,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具有自由的学习空间,增强了问题及创新意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探究能力。《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教学改革应“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我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和不断反思,对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总结出一些有效的做法。一、创设任务情景,提出探究的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探索、研究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和任务构成了学习的核心。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问题,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如我在教学《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平时一定都很喜欢听故事,尤其是那些离奇的神话故事。那么,有没有同学知道我们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中外神话传说中有许多人类起源的故事,都非常有意思,哪名同学能给大家讲一讲?”在学生讲完关于东方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和西方的亚当夏娃等故事后,老师指出,这些都是神话传说,也就是说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接着,老师出示一些由猿演变成人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听了这些神话故事,看了这些图片,你们能对关于人类的起源提出哪些问题?教师为学生创设的问题的情景,唤起了学生对这个古老的问题探究的意识,他们纷纷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人类生活在哪里?远古人类是怎样劳动和生活的?有人说人类是猴子变的,那猿猴又是怎样演变成人的?为什么有的猿猴至今没有演变成人?这些问题就成了学生这节课要共同探讨的内容。问题的答案在哪里呢?老师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本中,课本就是我们探索、发现的信息资源,接着就让学生就对教材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结论。又如,我在教学《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时,我先问学生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什么?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学生大多对后一个问题不尽了解。于是,我让学生自读第7课,要求他们认真地看课文,一会儿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问大家,也可以明知故问,考考同学们。这个学习任务提出后,学生果然读书特别认真,集体交流时提问和答疑也特别积极,不时还有同学提出质量比较高的问题,如“针对雕版印刷来说,还有一种叫活字印刷,它是什么时候发明的?”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破了教材的编排体例,让学生看《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让学生比较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优劣,再说说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有的同学提出“赵州桥的设计妙在哪里?”学生从课文中说出答案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在纸上画出赵州桥的简图,再配上文字说明,学生就对赵州桥设计的巧妙之处记忆犹新了。二、虚拟历史情景,进行情感体验,激发探究兴趣探究性学习方式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在过程中得到的体验和感悟,所以学生不仅仅获取了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方法,并且可以在实践体验中感受学习历史的乐趣。过去我们在讲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时,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从农业、手工业、商业或人口、城市的繁荣等几方面呈现给学生,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课堂气氛沉闷。在探究性教学引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