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论文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人格类型 论文摘要:以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为被试,考察人格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采纳艾森克人格测验和 scL 一 9O 对芜湖一所中学 160 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不同人格类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 一、引言 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展,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加人到经济建设的队伍中,这必定导致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因此,有关这一群体的教育与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的大多数讨论显示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几率高于非留守儿童,并且,在学习成绩、社会交往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有显著差异。桑标、范方的讨论显示,留守儿童由于其家庭环境的改变形成了以下一些人格特点:一是乐群性低,比较冷淡;二是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意乱,自控能力不强;三是自卑拘谨,冷漠寡言;四是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五是抑郁压抑,忧虑不安;六是冲动任性,自制力差;七是紧张焦虑,心神不安[Ci]。黄艳苹和李玲的讨论表明留守儿童总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曾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均差,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z]。卢利亚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很高,具有轻度及其以上心理问题的3100,他们的 SCL-90 的得分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表现突出的是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和恐惧[3]。目前,大多数有关留守儿童的讨论都表明,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堪优,但对于人格对其心理健康究竟有何影响,不同人格类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如何,等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加以思考和讨论。因此,本讨论以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为基础,探讨不同人格类型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希望能通过人格教育来改变留守儿童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方法 被试 采纳整群取样法,在芜湖市某初中进行取样,其中留守儿童 80 名,男生 48 名、女生 32 名。选取非留守儿童 80 名作为对比组,其中男生 36 名、女生 44 名。被试年龄在 13 一 15 岁。 程序与工具 采纳量表测验法对留守儿童及对比组的人格因素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试,用进行数据处理。 人格因素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少年版"实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