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以探究性学习为载体的线上语文教学实践——以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为例宁波市奉化区裘村镇中心小学裘晓珂摘要:当前疫情背景下,线上教学是无奈之举,也是应对之策。线上教学经过三个星期左右的实施,笔者发现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及教学评价一刀切等情况。经过自身实践发现,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有一定的情境性、难度性和过程性,可以很好吸引学生的专注力,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触发学生的学习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词:探究性学习;线上;语文教学正文:特殊时期,全国上下铺开了线上教学,特殊的背景和特殊的要求,倒逼着我们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也逼着学生们尽快适应这样的教学场景,不同于传统的在校学习,线上学习更关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自控力,更注重丰富学生情感与锤炼学生意志品质,更强调学生养成自动自觉的学习习惯,品味学习乐趣和魅力。但是笔者经过三个星期的实践和调查发现线上语文教学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一、疫情下线上语文教学问题初探(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参与度低通过笔者自身线上教学实践和同事们的反馈,发现在线上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发挥着主导的作用,教学效果并不好,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状态很差,视频在放,但是一边吃零食一边做其它动作的情况经常出现。根据有关学生反映说,一方面这些学习视频不符合自己的需求与兴趣,另一方面仅仅看视频,形式太呆板,没有趣味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看完视频什么都没有记住,完成作业也是一塌糊涂。即使可以通过钉钉平台讨论学生的参与度也并不高。学生的提问,教师也不能及时回复,而一个问题不懂就会导致一连串的问题不懂,这样学习效果就降低了,之后恶性循环。导致线上教学走向了形式主义。(二)线上学习资源枯燥,能力针对性弱对线上教学来讲,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依靠教师分享的内容,因此教师的课程内容分享举足轻重。没有优质的、符合学生特点、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就很难发挥线上教学活动的作用与功能。如何设置课程内容,成了教师教学的首要事情。针对学生反映的学习视频没有趣味性的现象,笔者随机聆听了部分语文教师的线上教学视频,发现教师在线下授课,课程内容都是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和兴趣,同时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实际需要而精心制作,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和更新的。但是因为这次疫情的突发性,大部分教师的具体操作就是搜索各大视频平台有关的链接,然后分享在班级群,让学生自学,这个操作所花时间不多,只需要半个小时就可以。但很多教师对分享的学习资源并不熟悉,也未详细考虑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品味和需求,作业内容针对性弱。(三)教学评价结果为主,过程性评价缺乏完成线上教学内容,老师们会相应布置与此相匹配的课后作业,主要借助相关APP软件来完成。笔者经过研究发现,题目一般分为两类:封闭性的题目和开放性的题目。一位教师表示:“如果布置封闭性题目如填空题,就很容易,学生还可以通过自己已学的方法完成;如果布置开放性题目,一方面学生没有知识基础另一方面缺乏硬件条件,因此不现实。”我们发现,这些题目都无法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更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由此可见,作业的完成基本上依赖于学生的自主与自觉,教师的作用被弱化。实际上,教师也自我弱化,他们通常只需要看最后的结果,并不关心其中过程。教师只布置课后作业,并没有有效检查作业,因此,作业的过程性无法获得重视。二、以探究性学习为载体的线上语文教学实践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综合性学习单元《遨游汉字王国》,引导学生遨游汉字王国,感受汉字的趣味,了解汉字文化,并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本单元语文要素为“感受汉字的趣味,了解汉字文化;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因此,笔者借助此次疫情,围绕着“汉字”文化,以探究性学习为载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线上教学活动,以此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撬动学生真正学习的发生。(一)指向趣味性设计,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基础。线上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老师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