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简介: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e,MP)是一种无细胞壁的原核细胞性微生物。人类在 1944 年已经从一个急性肺炎患者 Eaton 痰液中分离出来,当时命名为 Eaton 因子,1963 年,正式确认为肺炎支原体。生物学性状:肺炎支原体只是支原体的一种。生物学分型:属于柔膜体纲,具体省略细胞生物学:链接图标:源自外文综述肺炎支原体二分裂繁殖肺 炎 支 原 体 的 一 端 有 一 种 特 殊 的 末 端 结 构(terminalstructure),能使支原体粘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与致病性有关。这有别于一般的支原体。简介: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具有高度多态性,呈球形,分支张或颗粒状等形态。其革兰染色阴性,但不易染色。大小为长 0・2ug,宽约 0.1—0・2ug,约为杆状细菌的的五分之一,故可通过一般细菌的除滤器。电子显微镜下支原体细胞膜的超微结构分三层,内外层含蛋白质及糖类;中间层含脂质,其中胆固醇含量较多,约占 36%,所以凡能作用于胆固醇的物质如二性霉素 B 等均可引起支原体细胞膜破裂而死亡。由于支原体无细胞壁,因此肺炎支原体对理化的抵抗力较细菌弱,对常用消毒剂敏感,且不能独立生活与自然界,故其为寄生菌。因而对干扰蛋白合成及作用于胆固醇的抗菌药物敏感,对干扰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有耐药性。菌体是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其在无细胞生培养基生长缓慢,且绝对需氧,可 1-6 小时分裂一代,在含血清、胆固醇及酵母浸膏的培养基上培养 2-9 天可行程微小菌落,典型呈油煎蛋样 。 肺 炎 支 原 体 的 一 端 有 一 种 特 殊 的 末 端 结 构(terminalstructure),能使支原体粘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与致病性有关。这有别于一般的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能引起人类致病的支原体有两种,一种是引起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感染的支原体,第二种就是能引起人类呼吸道致病的支原体,全名为“肺炎支原体”。这里讲的是肺炎支原体(以下简称“支原体”)。发病机理】肺炎支原体能粘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上,首先通过其顶端结构粘附在宿主细胞表面,并伸出微管插入胞内吸取营养、损伤细胞膜,从细胞膜获得脂质和胆固醇,引起细胞损伤;继而释放出核酸酶、过氧化氢等代谢产生引起细胞的溶解、上皮细胞的肿胀与坏死,支原体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如溶神经支原体能产生神经毒素,引起细胞膜损伤。呼吸道分泌的 SlgA 对再感染有一定防御作用,但不够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