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 林格伦说过:假如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不言而喻,让学生体验成功,对其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多么重要。 本课设计我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融入新课标的理念,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巧妙地开发学生智慧,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空间里自由地翱翔,既深化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于无形之中培育了学生对家的热爱,同时也渗透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尤为重要,他们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为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精心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环节。如上课伊始,我创设情境,自编小故事导入新课:孩子们,今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伙伴,想不想认识他们?(随机贴上白云、禾苗、小鸟、鱼儿的图片),迅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为后续环节作好铺垫。为了检测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我利用字卡一列列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认读,,学生积极性很高,几乎都能争着大声朗读生字。一年级孩子比较感性,老师语言要贴近孩子的心灵。课间我频频用儿童化的语言小白云小禾苗欢乐的小鸟活泼的小鱼谁来夸夸你的家激励学生朗读的欲望,尽力使平常不敢举手的孩子都积极参加到朗读中来,切身体会家的温温和甜蜜,感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幸福、自豪与骄傲。一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而且有很强的表演欲,我抓住这一特点,鼓舞学生用形象的动作配合朗读以及背诵,以及让学生戴上蓝天、白云等头饰,表演朗诵,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然升化主题:即如何爱护地球。学生纷纷言说不要乱摘花不要乱扔纸屑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等达到了情感目标。 苏派教学强调情感朗读,只有在入情入境中才能体味到文章的精髓。本课是一首抒情性较浓的儿童诗,所以我设计以读为主,以导助读,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想象、示范、评议等方式将读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全方位。读的形式多样,如自由读、指名读、引读、齐读、分组读、男女生竞赛读等等。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读,促进了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思维能力的发挥和语感的培育。 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探究的愿望很强,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制造力。最后一个环节,为了培育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想象的空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分层次练习,让学生们当一回小作家,分组合作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