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说课设计《图形的旋转》说课一、教材分析(一)地位作用:《图形的旋转》是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小节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二年级上册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2.借助看一看、画一画、摆一摆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进行观察、判断和推理进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3.体会旋转所创造的美,进一步感受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三)重点难点:课标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而“设计”又必须在充分理解旋转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验简单图形旋转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知道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教学难点是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二、教法学法(一)说学情:五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在其认知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要本着“边操作边感悟”的原则,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遵循了新课标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引入,为学生创设了探索新知识的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将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东西,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对知识的思考与实物模型的演示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概念,以动促思。(二)说教法:五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在其认知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要本着“边操作边感悟”的原则,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旋转的三要素,感受图形旋转带来的变换美。在教学中我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来了解旋转的特点,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课件等为手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主体,探究合作为主线教学方法。(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磁力卡片,小卷。三、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并未遵循课本上的教学流程,而是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俄罗斯方块”为切入点来导入新课。共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个教学环节: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出示:“俄罗斯方块”游戏画面师:如果现在让你来玩,你准备怎么操作?生:把黄色的图形顺时针旋转90。,放在右边的角落……。揭示课题:刚才,我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大家反复地提到一个词“旋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旋转”。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学生举例:风扇、陀螺、旋转木马、钟表、车轮……(课件出示动画:几种旋转现象)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我们就从与我们关系最密切地钟表开始研究吧!为突破本课的难点奠定基础。[设计意图:以“俄罗斯方块”游戏引入新课,一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心理,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个教学环节:动手操作,线段旋转课件出示:钟表。(1)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据此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钟表,以小组为单位,组内组长演示钟表指针运动情况让组内同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从指针绕哪个点进行旋转、旋转的方向怎样(顺时针、逆时针)、指针的长度和旋转的角度,几个方面把握线段旋转变换的特征。(2)让学生自主回答以下问题。a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度到“1”。b指针从“1”绕点O顺时针旋转60度到()。c指针从“3”绕点O顺时针旋转()度到“6”。d指针从“6”绕点O顺时针旋转()度到“12”。(3)总结:要清楚表达旋转就要把握三个要素:是绕哪个点进行旋转、向什么方向旋转、旋转了多少度。[设计意图:以播钟表活动为破口,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感悟线段旋转的特征,使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在不断的碰撞和探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