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两种偏向:一是逐字逐句地串讲,课堂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二是全篇感悟,从整体意会,轻基础知识的落实,学生没有积累文言文知识。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老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究和讨论,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 文言文教学同样应提倡自读──质疑──讨论──创新,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老师不必顾虑这样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要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育和提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究、讨论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课堂框架描述 带着这样的思考,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1、第一环节:从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揭示课题。 2、第二环节: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纠正字音、注意停顿、不读破句; 学生自译课文。 3、第三环节:思想内容分析,不懂之处提出疑问,特别是人物的分析,需要自己理解之处。 4、第四环节:拓展长勺之战的战争场面,听十面埋伏的名曲,学写古战场的描写。 三、案例分析 第一环节:从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揭示课题。 选文是名篇佳作,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学生会对长勺之战是怎么取胜的?较感兴趣,会深化地钻研教材,挖掘本文的人文内涵,特别是对题目为什么不改成长勺之战等,发生疑问,探究教材的可讨论价值。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停顿、不读破句,学生自译课文。 意在扎扎实实地进行文言文教学。这里说的字词句,主要是指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不同的实词,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句子的特别形式。教学的重心放在翻译课文上,字词句的学习就会湮没在整个翻译过程及译文中,学生对它们的印象就必定不深。因为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建筑材料(词语)和建筑方式(句式),当然谈不上知识的迁移。再说,也没必要去整篇翻译,逐字逐句去讲解、翻译,只会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