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过”、“更”、“远”、“舍”等实词及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 领悟孔子的生存智慧及其现实的指导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错误与无知,培育学生诚信、宽容、惜时、知错能改等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及难点:1、 “文”、“过”、“更”、“远”、“舍” 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孔子的生存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教学方法: 品读、讨论、分类、联想。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同学们,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大家对孔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孔子既是伟大的教育家,又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教育弟子的不少言论都体现了深刻的生存智慧,充满了启示意义。下面就让我们继续品读这些人生格言,进一步感悟孔子深邃的思想吧。 二、 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1)学生个别读,纠正读错的字音;(2)全班齐读,整体感知。 2、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找出活用及通假字,扫除阅读障碍。 知,通“智”,聪慧。 女,通“汝”,你 。 无,通“毋”,不要。 食,通“蚀”,亏耗,损失。 ①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② 足食,足兵(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 ③ 人能弘道(弘,扩大,光大,形容词用作动词。) ④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 通假字学生较容易找出,活用是难点,老师应作必要的指导。 3、学生结合注解自译,疏通文意。老师对个别难理解处进行点拨、指导,如第二则、第十一则及第九、十二则的关键字词“而”、“舍”等。 三、内容探讨。 1、要求学生给十二则论语分类,说说它们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孔子的人生智慧。 提示:可分为三类:求学、为政、做人。也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2、分组讨论。每组自选几则进行讨论,谈谈其中包涵的道理及给你的启示。弄清下列问题: ① 孔子如何阐述求学的态度? ② 如何面对过错? ③ 如何加强自身修养? ④ 如何待人处世? ⑤ 如何阐述为政之道? 3、学生发言,老师归纳。 (一)关于做学问,孔子主要阐述了三点:要实事求是,正视无知;要勤于思考,大胆探究;要惜时,自强不息,进学不已。 (二)关于对待错误,孔子的观点是:要勇于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三)关于为政之道,孔子主要阐述了两点: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