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八首》备课笔记 一、课文悟读 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制造了两种新的诗体:律诗和绝句,通称近体诗。唐代近体诗之美,美在意境,美在气象,美在诗眼。遗憾的是唐诗的这三大美到了宋代则大为减弱,于是有人慨叹宋代有词无诗。其实也不然,陆游的诗就与他的词一样的出色,堪与李、杜、白相媲美。因此,要体悟唐诗及部分宋诗的美感,就必须牢牢把握个中三味。 王昌龄《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日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说的物境、情境和意境,其实说的都是意境,只不过把偏重于写山水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情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言志的称为意境。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里讲的有我之境,即情境或意境;无我之境即物境。假如以此观照,则《山居秋暝》《越中览古》《石头城》偏重于物境,《登高》《蜀相》《锦瑟》《临安春雨初霁》偏重于情境,《书愤》偏重于意境。但是,这样的划分实在太过机械琐碎,因为在一首诗中,三境常常是浑然一体的,我们不可能在具体品读诗歌的时候作如此理性的条分缕析,否则诗趣尽失。其实,我们在吟诵近体诗时,假如能够把握作者是如何在客观景物中投射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或者说是如何做到境意相合情景交融,我们就算品味到了一首诗的意境。 例如,《越中览古》描写的都是,客观景物,但除了最后一句,其他三句所写景物并非作者眼前所见之景,而是作者的推测想像之景,这本身就带着作者浓重的主观色彩;而只今惟有鹧鸪飞虽为眼前景,却与前三句所写之景构成了鲜亮的对比:一繁华,一凄凉,作者的感慨与婉叹饱含其间。这就是景、情、意的结合,就是我们所要品味的意境。 再来看气象。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郭绍虞先生《校释》引《诗说杂记》:气象如人之仪容,必须庄重。讲景物用气象万千,指自然景物的多种变化;讲人物用仪态万方,指人物风貌的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