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入户 一碗面条 第一次与谢老的接触是意料之外,我当时要去找另一家果农了解血橙掉果的情况,谢老和他爱人肖婆婆正在自家菜园里摘菜,热心地帮我指了路。等我我顺着谢老的指示找到了果农,却被告知果园很远,时间已经接近饭点,没好意思继续打扰,我便无功而返。IPN 我 在返回的路上,又碰到谢老。乡间小道,路窄,两人错身而过的时候寒暄了两句。我随口问了他家里用水方不方便。他赶忙说:“感谢好政策,用上了的大队水库的自来水”。现在还能隐约回想起,谢老边说话边在胸前挥动手掌的样子,他那那份积极真诚的谢意,让探访果农无果的我感到慰藉。IPN 我 当知道我是村里今年来的大学生“村官”(我一般这么介绍自己,因为村民大多只知“村官”不知“选调生”)后,有的村民会扯着我看房前屋后,唠家常理短;有的村民会重复诉说着自己的困难,希望希望通过我获得村里的帮助;有的村民会发些公与不公的牢骚......谢老是我碰到的第一个很真诚质朴地向党和政府表达感谢的村民。他表达感谢的方式,就是拉着我去家里吃晚饭面条,我以各种理由婉拒,谢老也坚持用各种理由邀请,拉锯战的最终,我还是没有留下来吃面条。IPN 我 事后我放心不下,担心自己的行为是否会损害两位老人,让他们错以为我“嫌弃”他们,我的本意只是不想拿群众一针一线。所以我决定再去一次谢老的家,去和他们一起吃一次面条,条件允许的话亲手给他们做一顿。IPN 我 一周后,我提着面条、番茄、鸡蛋,踩着饭点到了熟悉的院落。谢老和肖婆婆看到是我,愣了一会儿,我赶忙重新介绍了自己是上周那个“村官”,他们立马热情起来,迎我进屋。那是一间土坯房,表面被氧化成黑色的木头饭桌放在当中,左边堆放了些杂物,右边是和桌子差不多大的柴火灶,灶膛里升腾着橘红色的火焰,锅里煮着面,氤氲着白色的雾气,这一切让我感受到寒冬中的温暖。IPN 我 肖婆婆张罗着晚饭,我就和谢老在一旁聊天,时不时在家里走走看看。谢老今年七十六岁,儿女们都在村外的世界成了家,和爱人肖婆婆两人互相扶持度日。我们呆的这间厨房是以前的旧房,旁边是危房改造工程给免费新建的水泥房,作为卧房,坚固宽敞。卧房和厨房间夹着院子,其中一边堆满了柴,码的整整齐齐。我惊讶于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柴火,谢老解释说自己已经七十多岁了,担心哪一天干不动,用电又费钱,就多囤些柴备用。除了柴,谢老还囤药,因为有慢性病,需要长期吃药,但进城一趟不方便,所以屋里囤了一大堆,桌上摆不下,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