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语文 专题十 第30课 祭欧阳文忠公文(自读课)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版高中《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语文学案

高中语文 专题十 第30课 祭欧阳文忠公文(自读课)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版高中《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语文学案_第1页
1/6
高中语文 专题十 第30课 祭欧阳文忠公文(自读课)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版高中《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语文学案_第2页
2/6
高中语文 专题十 第30课 祭欧阳文忠公文(自读课)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版高中《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语文学案_第3页
3/6
祭欧阳文忠公文(自读课)走近作者王安石(见《游褒禅山记》)相关背景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八月,已经退休的欧阳修在颍州(今安徽阜阳)逝世,终年 66 岁。王安石当时在京为相,闻讯后写下了这篇祭文。王安石与欧阳修之间,有着非常深厚的友谊。早在庆历四年(1044),通过友人曾巩的介绍,王安石与欧阳修建立了诗文之交。欧阳修对王安石的诗文十分欣赏,并为他推荐延誉。王安石对欧阳修也非常崇敬,以他作为自己的表率。熙宁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欧阳修时正出知青州。长期的宦海浮沉,使欧阳修意志趋向消极;同时,由于对改革内容和方法等的理解不同,欧阳修对新法没有表示赞同。熙宁三年(1070),他在青州上疏反对推行青苗法,并指出了青苗法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病。次年,他便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退居颍州,直至逝世。综观欧、王两人交游始末,基本上是义兼师友,以致清人全祖望称王安石为“庐陵门人”(《增补宋元学案》卷九十八)。 文意感知本文高度概括了欧阳修一生的经历,称颂了他的道德品质、学术文章和气概节操,表达了王安石对他的深切怀念之情。思维导图一、古今异义1.苟能如此足矣古义:像这样今义:指示代词,这样2.世之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3.顾念后事古义:死后皇位继承之事今义:以后的事情二、一词多义1.期2.故3.虽4.以5.望6.与三、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① 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指官位的提升和下降② 虽屯邅困踬遭受摧折③ 且犹为涕泣而歔欷流泪2.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其出处进退出任官职3.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然天下之无贤不肖贤能的人四、文言句式1.状语后置句(1)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正常语序应为“惟公生于当时有闻”)(2)遂显于世。(正常语序应为“遂于世显”)2.宾语前置句(1)而亦又何悲?(“何悲”应为“悲何”)(2)而其谁与归!(“谁与”应为“与谁”)3.定语后置句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1.作为一篇祭文,为什么作者一开篇就强调“亦又何悲”?作者在文章中主要表达了对欧阳修怎样的感情?明确:强调“亦又何悲”,是为了突出欧阳修一生的杰出功绩和无人能及的“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的人生最高境界。作为一位标领一世风骚的文豪,一位品行为人们仰慕的名臣,一位与自己有过“知己”之情的长者和挚交,欧阳修溘然长逝,王安石内心是十分悲痛的。文章正是这种感情的表达。2.文中用四个比喻来概括...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中语文 专题十 第30课 祭欧阳文忠公文(自读课)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版高中《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语文学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