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烈的豪放之风——高建群《西地平线上》赏读 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是 2002 年的中国散文的重要收获之一。这篇文章记述了三次观赏落日的经历,并且对三次落日的景象作了“令人震撼”的描写,一扫文坛上散文随笔“小女子”等呻吟语独霸天下的局面,如充满阳刚之气的烈烈北风,让人耳目为之一新。文章一开头,作者先交待了自己“每年都要去一趟新疆”,目的是为了去欣赏“世间的大美”,而这些大美中,“最令我震撼”的是“落日”。接着,作者描述了三次观赏落日的经历和感受:第一次,是“在甘肃的定西高原”;第二次“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第三次落日,是“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三次落日描写,作者都紧紧地抓住了西部落日的苍凉悲壮的特点。第一次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以“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为背景,再加上一轮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一样的血红的落日,景象阔大,很容易让人想起“长河落日圆”的诗句。“一辆勒勒车的轮子”,写得很形象。“停驻”化动为静,写出落日的静态美。这里所说的“不真实的感觉”是指落日光线的柔和、色彩的美丽和由此带来的安谧的感觉,让人有点不敢相信,一如民间的剪纸给人带来的艺术享受。“跳跃”“颤抖”“一跃”等动词的使用不仅准确的写出了落日消失的过程,而且运用拟人的修辞将落日人格化,活泼自然。“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更是通过拟人手法赋予了落日人的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 第二次落日与第一次落日不同的是这次落日景象“则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为了更进一步体现这些特点,作者先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整个一个下午,太阳不死不活地在我们的车屁股的地方照耀着”,它灰白的颜色,五分钱硬币大小的形状,不太清晰的四周边缘,使我们几乎遗忘了它的存在。然后写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发现了落日的壮美。鲜艳的落日打破了罗布淖尔荒原黑戈壁的死气沉沉,给我们带来庄严、神圣和悲剧感,让我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辉煌的落日打破了戈壁滩无人区的死寂,给了我们许多生命的启示,这让我们如何不感动,如何不为之落泪呢?最后用《泰坦尼克号》的音乐、罗曼罗兰构思他心目中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时的感受等加以渲染,使景物的描写增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三次作者变换了角度,重点描写了“火烧云”,“那火烧云,灿烂地,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