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掌握分析的“入射角”——《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课型设计:分析、讨论课。课时一节。 教学线条设计:抓住平险这个短词引发教学内容,重点分析讨论课文写作技巧和主要人物的艺术形象。 教学的警示语:注意,《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 教学过程如下: 预备动作:同学们,《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其发生的原因,请大家想想并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平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步骤一:分析讨论故事的写作技巧。 1、愚公要平险,险在哪里?(找出故事的背景)。为什么要平险?(故事的开端)平险是如何进行的?(这是故事的结局)。围绕着平险表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是(故事的人物;进行分类。) 2、推动故事情节进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物对话。)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和波澜,能否找出来?(顺势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态度是否相同以及这两个人物的故事情节中的作用,穿插表情背诵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3、故事中还有一个生动的细节。(顺势分析遗男在故事中的作用。) 步骤二:分析讨论愚公的人物形象: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1)正确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平险之利,有远大的理想。) (2)鲜亮对比智叟(重点分析愚公与智叟的对话。认识:愚公深明查以平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 (3)侧面烘托山高、路远,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愚公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学生概括愚公形象的特点。 再概括《愚公移山》的主题。老师点示: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评析] 这个教案的设计是很细心的。 它首先注意到了力避教学的误区,甚至写了一条教学警示语。 原来,不少的人忽略了寓言特点,淡漠了寓言常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物或其它生物,将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寄寓于故事中的特点,不带领学生去正确的捕捉《愚公移山》的寓意,反而设置一些是不是蛮干、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不考虑搬家、要不要科学办事之类化虚为实的问题引发课堂讨论,结果偏移了教学与教育的线条,无谓地花费了课堂教学时间。 其次,教学主线饱满而且清楚。 老师制造性地抓住平险这个短语,成功地串起了课文的艺术特点分析和人物形象分析,两次分析的活动量很足但又不失之过难,问题虽然不多然而却很讲究问题出现的层次性,特别是对愚公形象的分析,不仅仅只是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