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二首》架桥以后东村与西村之间隔着一条小河,由于这里没有桥,两村的人往来都得绕很远的道。这时,有个热心的年青人,用家里的横梁在河上架起一座独木桥,方便了行人。这很使东、西村的人高兴了一阵子,也称赞了一阵子。但三天以后赞扬声变成一片埋怨声:“哼,一根木头也算是桥?”“平时走过它还要摇三摇,碰上雨天叫人怎么过?”“要是孩子、老人……”“再譬如说扛一袋、拎一包什么的……”“骑自行车的就更没办法!”“……”微感言: 学莫便乎近其人。——《荀子》 赏读:为学之道,再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利的了。一个好教师,胜过万本书。尊师敬师,拜师求学,是求知的捷径。 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 赏读:打了胜仗不骄傲,打了败仗不埋怨。打了胜仗不骄傲,是因为胜利来自战术的高明,不值得自己骄傲;打了败仗不抱怨,是因为知道了自己失误的地方,不能再怨天尤人。不骄、不怨,有利于继续战斗。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赏读:伟大人物考虑问题,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愚人不应该因圣人的存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1一、作者视窗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 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力主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作品集《稼轩长短句》。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二、写作背景《青玉案·元夕》:此词写于哪一年虽无定说,但最早也要在乾道、淳熙年间。大约写于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此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四五十年,而划江割据局面依然。敌虏仍隔岸肆虐,虎视眈眈,令志士仁人寝食难安。词人投笔从戎,弃家投南,实指望南宋当朝厉兵秣马,挥戈北征,收复失地。不料当局不思恢复,只图偏安;不念国破,只颂月圆;一心粉饰太平,灯节糜费无度。真个“直把杭州作汴州”。词人空怀壮志,请缨无路,回天乏术,只有“世人皆醉我独醒”之痛苦。幼安以深长的艺术语境,含蓄言情曲笔抒志。词中创造的艺术境界亲切生动,寓意隐而不露,似有若无。含蓄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