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设法,因文施教──《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浅谈 《小石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作者观察入微,描摩细致,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它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和独特体验。当我捧着这篇课文,初中时我学这篇文言文时的情形历历在目,这是篇为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记忆不能将它轻易抹去。当我进入抽签决定的班级,把课文复印件发放给学生,准备让他们开始预习时,学生反映,这篇古文他们上学期已经学过了,我以为可能版本不同,但是学生们说没有区别。我临时考了考学生,让全班同学把全文仔细齐读了一遍,我竖起耳朵来回逡巡了一番,果然没有一丝杂音证明有人念错。于是我又随机抽了几名学生让他们当堂背诵,这下有人露怯了,也许时间长了,就斗不过遗忘了。面对一篇学生已经上过的课文,面对一篇我第一次授课的古文,面对新课程的一系列新理念,我如何把这三者和谐的统一起来呢?思考了一番,我想:因人设法,因文施教。 一、巧设导语,引学生入境 作为一篇旧课,学生可能没有多少新奇感,为了让学生一上课就尽早进入课文设置的情境,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昨天我作了自我介绍,你们猜猜陶老师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吗?(本人笔名陶近涓,意为近水楼台先得月)中国文人有一句话说:一山一水真朋友,一花一鸟好兄弟。文人大多失意郁闷而寄情山水,我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所以我常用这个靠近水的笔名。今日,让我们一起去靠近水,会一会唐代的一位文人,他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他写的这篇文章就是──(学生齐读课题)。用我的笔名引出课文,算是我的灵机一动,可以引出一点对旧课的新感觉。 二、考虑学生实际情况,换一个角度设计问题,突破重点难点 作为第二课时,本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一是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二是围绕石、潭两字,了解作者所描写的小石潭周围的环境景物,理解作者借美好风物寄寓自己怨愤抑郁的心情,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三是背诵课文。重点则是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通过自读课文、听读课文,学生能在很短时间内进入课文的情境,通过竞赛形式的字词问答,他们能很快把一些重点字词温习一遍,通过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背诵,他们也能很快把遗忘的段落补缀起来。考虑到学生已经学过这篇文章,对文章的主体思想有了一定了解,假如按常规的上法,把课后的几个问题抛出来,如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作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