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的小学教学总结 8 篇有用的小学教学总结范文 8 篇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编写的小学教学总结 8 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教学总结 篇 1 通过一个学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我对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对老师教学的基本要求等,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下面从以下几方面略作总结。 一、学生地位变了 1.学生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主要依据《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方案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具体教学班级学生需要进行设计的。而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要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强烈的针对性。老师活动方案的设计必须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兴趣,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还要考虑到班级、学校的实际情况,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其次,老师设计的活动方案要具有较大的弹性,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因素,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随时进行调整。老师设计的活动方案与以往的教案不同,它只是对活动的准备和计划,而不是对教学过程的严格安排。因此,它具有较大的伸缩性。老师在具体组织活动中随时会遇到学生的"突发事件",学生是活生生的,他们有思想,会依照自己的意志开展活动。而活动中出现的许多内容可能是原先方案中没有安排,不曾考虑到的。所以,我们的活动方案只能是一种思路,一种目标,而不应该是一个具有严格"程序"。 2.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的直接参加者《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学生直接参加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活动形式,学生在老师 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以调查、观察、实验、讨论、谈话、制作、表现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和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等发生实际接触,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进展各种能力。而学生就是在这种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真实的活动过程中获得进展。所以,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中,不再是以往的被动受教育者,而是教学活动完成的主动者。学生的表现,学生的活动,决定了每次教学活动的完成与否,成功与否。 二、教科书作用变化了 许多年来,教科书的地位一直是至高无上的,它一直是作为知识的载体供师生运用。许多老师在教学中一直是以教科书为中心进行教学。而今,在《品德与社会》这门课中,教科书的作用变化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科书内容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