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教案教学课题:种群和群落高考考点:考点 1:种群的特征(I) 考点 2:种群的数量变化(II) 实验考点 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考点 3:群落的结构特征(I) 考点 4:群落的演替(I) 实验考点 2: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实验考点 3: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教学内容:1、种群的概念、特征和数量变化 2、群落的概念、结构和演替教学重点:1、种群数量变化 2、群落中的种间关系教学难点: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应用教学性质:一轮复习教案教学课时:6 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目录:1、种群:(1)种群的概念(2)种群的特征(3)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2、群落:(1)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2)群落的空间结构(3)群落的演替二、知识点讲解:知识点 1:种群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理解:①“同种”“全部”“时间”“空间”②生态学: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的组成单位。进化学: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基因库的最小单位。③种群通过种的关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形式。2、种群的特征:(1)空间特征: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域,表现出领域性行为。(2)遗传特征:①种群内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种群的基因库;②种群内的个体间可进行有性生殖,种群内的可遗传变异为物种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3)数量特征:(必修 3P60)内容: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必修 3P61)a、常用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b、样方法:调查对象: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蚜虫、虫卵等)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本(包括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等)→计数(分别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注意事项: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多取样,样方大小适中,一般选双子叶植物;计数时应注意:统计样方内个体数和样方相邻两边上个体数。(记上不记下,及左不计右)c、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N1)→释放、重捕、计数(重捕数为 N2,标记数为 N0)→计算(N1/X= N0/ N2)注意:调查期间无大的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