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合成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2)理解共点力的合成、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3)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2、过程和方法(1)通过模拟“泗水拔鼎”情景,用一个力等效替代两个力,感受等效替代这一物理方法。(2)通过学生猜想互成角度二力与等效替代的一个力的关系,进行实验探究,得出二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过程,认识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环节:猜想→实验→结论。(3)通过学生对“泗水拔鼎”的解释,感受物理实验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作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模拟“泗水拔鼎”活动,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2)通过合作完成实验探究,激发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难点】三、【教学准备】学习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 (2 人一套,共 24 套):。(1)绘图板(1 块)、8 开白纸(1 张)、图钉(5 枚)、橡皮筋(1 根)、弹簧秤(2 个)、有刻度的三角板(2 个)、20cm 绳套(2 根)、铅笔(1 支) 、计算器(学生自带)。(装置参考教材例图)(2)拴两根线的 200g 钩码。2、演示实验器材(1)30kg 的杠铃片和两根长绳;(2)DIS 实验装置:计算机、数据采集器、两个力传感器、力的合成演示仪、钩码、细线;(3)投影仪(4)自制平行四边形模型3、自制 powerpoint 幻灯片四、【教学过程】教学流程:11、教学流程图2、教学流程说明情景Ⅰ 模拟“拔鼎”模拟“泗水拔鼎”的让学生参与提杠铃片,引起对“泗水拔鼎”失败原因的思考,力提起杠铃片的效果是相同的,提出“等效替代”的概念。问题Ⅰ 设问在肯定提起杠铃片的效果相同的同时,观察不同组别在提杠铃片时的差异,设问:为什么两个力的夹角很大时提不起杠铃片?活动Ⅰ 学生实验 1让学生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钩码与一个弹簧秤拉钩码,亲身体验并读出 F1、F2、F,发现 F 并不是 F1、F2的代数和或差。 活动Ⅱ 学生实验 2引导学生为什么要把竖直平面的问题转化到水平面上来研究,用给定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测出力的大小和方向,作出力的图示,观察 F 与F1、F2间的关系,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探究,加以验证,最后归纳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活动Ⅲ 模型演示通过演示平行四边形模型,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活动Ⅳ 分析、解释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