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练文化塑造人生1.“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从上述观点中可见()①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人创造了文化,优秀的文化也在塑造着人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④文化能培养健全人格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明代诗人于谦曾写:“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当今有人也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史。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主要说明()①书籍总是以健康有益的内容唤起人们的共鸣②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阅读活动有利于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③读好书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一提起中华文化,人们会想到曹雪芹的《红楼梦》、王羲之的书法;一提起意大利民族文化,人们会想到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绘画。由此可见,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经典。学习各民族的文化经典()①有利于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②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③可以丰富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④可以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不奋斗,你的才华如何配上你的任性;不奋斗,你的脚步如何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不奋斗,世界那么大,你靠什么去看看……”这一励志寄语,尽管寥寥数语,却胜过千言万语,让人震撼,激励了无数的人。这说明()①优秀文化塑造人生,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③教育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④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要把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摆在突出位置,深刻反映70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和宝贵经验,揭示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讲述普通人与新中国同成长、共命运的故事,形成爱国强国报国的共鸣共振。这说明()A.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C.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D.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6.“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已成为中华民族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也是中国人独特的理想人格。有专家指出,君子文化是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传输导线和融合平台,应大力弘扬。弘扬君子文化的意义在于()①陶冶人们的情操,塑造健全人格②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水平③引导人们崇德尚义、向上向善④集中展示民族文化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新型阅读产品“主题阅读”电子书柜一经亮相,就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该产品按不同主题分类,形成一个个电子书柜,并将这些电子书柜产品嵌入微信公众号或App产品中供读者随时随地进行有营养、省时间、成体系的阅读。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主题阅读做到了()①博采众长,推出融合多种特质的新文化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利,提高人们文化修养④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优化文化资源的配置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落后地区对口扶贫是国家推动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东部Z省在文化扶贫、教育扶贫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2019年以来,该省投入对口扶贫资金,促进西部A市农民画市场化、产业化发展。A市“民有所呼”,Z省对口扶贫办“必有所应”,为解决民众对公共文化设施的需求问题,Z省扶贫办下拨专项资金援建图书馆,建成后免费向社会开放,同时,Z省扶贫办积极支持A市启动“国学进校园”工程,通过国学内容与校园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使校园处处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中文化扶贫、教育扶贫措施对A市的积极影响。答案精析1.C[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是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