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景秀小学 张思琪【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 2 课。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与“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地球自转”三个因素有关。“太阳光照射”和“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这两个因素会被学生作为一种常识快速地接受并理解。而学生对于“地球自转”这个关键因素常常表现出不理解或不确定。正是基于学生前概念的多样性与现象本身的复杂性,本课希望让学生能自主展示各种解释方案,暴露自己的原有认知,然后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讨论沟通、思维碰撞发现问题、修正解释,最终推动学生的认知向前进展。 本课从认识昼夜交替现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随即用一个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呢?”聚焦到探究主题上来。然后学生在活动手册上把自己的假设用图画形式表达出来;沟通假设;模拟实验验证假设;沟通实验结果;集体研讨各种假设的不同与相同;思考如何进一步探究。最后总结得出我们需要确定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才能确定哪一种假设与事实相符。【学生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最常见的天文现象,每天都在循环往复,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但是学生熟悉的是现象的特征,对现象的成因却比较模糊,有过探究经历的学生就更少了。在前概念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地球自转”这个关键因素常常表现出不理解或不确定。当然,也有部分学生会提及地球自转因素,但并不等于他们能合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假如同时考虑地球的公转,他们有的甚至会改变原有的解释或给出更多的假设。调查中还发现,有的学生会把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作为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2. 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但与事实相符的是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科学探究目标1. 能根据已有知识,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2. 能基于假设,制订可行的探究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成因的假设。科学态度目标能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身边许多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有科学解释的。【教学重难点】重点:用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并了解他人的假设。难点:在仔细倾听其他小组汇报后,思考并归纳出各种假设的本质区别是地球运动状态不同。【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手电筒、海陆分布模型、学生活动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