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案《郑成功》教学设计 资源类型:教学反思 资源提供者:未知 近日听了一节苏教版《郑成功》的课堂教学,该老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做法笔者不敢苟同,现结合该课的教学片断发表一下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师:郑成功眺望大海时和士兵说了些什么 生:......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师:这句话该怎么读哪些词语要重读 生:慷慨激昂、决不、一定要这几个词语要重读。 师:说得很好,谁来读一下 (一生朗读,语气较平淡。) 师:大家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 1:他重读的力度不够。 生 2:语调应该再高一点,语速要慢一点。 师:大家说得很好,谁再来读一下 (另一生朗读,读得绘声绘色。) 师:请大家学着 xxx 的样子把这句话读一下。 以上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弊端: 1、重结果呈现,轻过程指导。感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有感情就是让学生产生这种强烈的心理反应,因为学生在接触语言材料之前,是一个游离于课文所描绘的那种情境之外的阅读客体,其内心是比较平静的。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历经一个产生感情的过程,要引导学生有感情而朗读,而不是读出感情。 2、重技能训练,轻情感体验。重读、停顿、语调、语气、语速等朗读技巧是有感情朗读的保证,而这些技巧是在朗读者对语言材料充分理解、感悟、直至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已有语感经验而自觉表露出来的,假如老师抛弃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是在朗读的外在表现形式--朗读技巧上作文章,虽然学生读得绘声绘色,但是这样培育出来的学生和一台朗读机器有何区别 3、重整齐划一,轻独特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感情朗读是一种个性化形为,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和感悟语言的能力、朗读水平等因素的千差万别,因此,有感情朗读的处理形式也就各具特色,假如老师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学生都学着 xxx 的样子朗读,那么,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制造能力这一口号又该如何落实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略陈浅见。 一、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去,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