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组课例讨论《青海高原一株柳》 讨论目的: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讨论课题:苏教版语文教材第 11 册《青海高原一株柳》 讨论周期:两周 讨论课次:三次 授课老师:孙小静老师 讨论主题的蜕变 六年级语文教研组 数周前,初次进行组内教研时,我组成员一致同意把立足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做为本次课例讨论的主题,其原因是课外阅读的意义深远,假如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很有效的。 七嘴八舌,推翻主题 此时,我们年级已有几个班开始了《鲁滨逊漂流记》的课外阅读尝试,日常教学中,几位老师常常做经验性的沟通,这也就引发了关于课例讨论主题可行性的讨论: 孙小静: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无论何时、何地,老师都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宋晓芳:我们班先让学生随意选择课外书目进行阅读,但有一半学生不想做,我觉得一旦把它当成一项作业让学生完成时,他们会产生抵抗意识、厌烦情绪。 王金萍:我们假如针对《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做课例讨论内容,必定要集体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而这是一项集体性的课外阅读,有的学生因家庭条件贫困及家庭环境所限,不能保证其良好的读书氛围。 惠伟玲:学生读书时往往只注意故事情节,而假如要求他们做批注及读书笔记时,他们就不想做了。 范会超:我们所进行的课例讨论主要针对的是课堂教学,而课外阅读需要大量的课外时间,老师引导学生执行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张艳: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需要大量的课外时间来贯彻进行。而我们在课堂教学方面还有许多需要不解的疑问,因此,应该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短期的讨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集思广义,二次确立 接下来,我们针对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做了归纳、整理: 惠伟玲:学习课文时,学生局限于通过查词典理解词语,而对其他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少运用。 王金萍:学生不理解课文,主要还是一些关键词不理解,老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个别关键词句来来去理解全篇内容。 范会超:学生欠缺理解词语的方法。 张艳:有些学生不经思考,总是从《字词句》等教辅资料直接摘抄词语的意思,缺少理解过程,所以老师应在课堂上有意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宋晓芳:学生理解课文很浅,对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体会不深,甚至不到。我们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来实现。 孙小静:学生在习作时用词不注意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