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冠县一中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之《燕歌行》导学案2013 刘巧玲燕歌行一、学习目标: 1.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2.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学习重点: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学习难点: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二、作家与作品介绍高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此外,著名的边塞诗人还有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名篇分别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军行》、《出塞》。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二)积累有关边塞诗的常识1.边塞诗的形成。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2.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3.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四个方面:(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以如霜月光和似雪沙漠两个朦胧意象营造了绵绵乡思的典型环境,“不知”两字写出征人迷惘心情,“尽”字写出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乡愁。(4)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如陈陶的《陇西行》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4.边塞诗中常运用的表现手法。渲染、反衬、对比、借景抒情、细节、修辞等。岑参善用细节勾勒的手法描绘奇异粗犷、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细节真实摹写出边地奇寒景象。高适善用铺排和对比来抒情,如《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前线汉军奋力杀敌与后方将士寻欢作乐对比,暗示了必败原因。王昌龄善用借景抒情,如《从军行(其一)》中将闺中少妇思念征人之愁寄予在高高孤楼、缕缕笛声、阵阵秋风的边关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