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语文教学的精魂 摘要:对话作为人类必不可少的社会生存形态,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文教学以对话为精神进行着一次声势浩大的变革。在对话实施中首先呼唤民主,创设对话情境;叩击文本,深化对话深度;内化文本,超越对话内容。 关键词:对话;对话实施 无论是活跃于国际舞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政治家们,还是在精确实在中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们;无论是遨游于大自然奥妙中又极力表现自我的艺术家们;还是驰骋于文学沙场,宣泄个人性情的文学家们,他们都喜欢把“对话”挂在嘴边,并致力于运用到现实中。威廉姆·洪堡认为,“人乃是会说话的生命体,唯语言使人能够成为一个作为人而存在的生命体。作为说话者,人才是人”。[1] 因此,对话通过言语得以沟通交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前提。对话是一种以言语为中介的思想的交流,心灵的对接的行为方式。 在教育领域中,教学与对话是紧密相连的。教育是培育人才的社会活动。它不仅是培养人的知识技能,还要在教学中通过交往对话,达到心灵的碰撞,提升师生心灵境界的目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2]因此阅读不再是教师个人的独自行为,它是一个多重对话的过程。文本、老师、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任何一方都要保持敏锐的眼光与态度去等待对方说话,并进行反思,给予回应。课堂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如何使对话精神贯穿整个教学是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难题之一。 (一)呼唤民主,创设对话情境 强调对话精神,首先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师生在相互尊重、信赖的基础上,使课堂走向开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真诚地投入情感,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将民主平等的意识贯彻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将自己看作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学生建立亲和、友善的合作关系。 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面对文本,学生相对比较薄弱,和文本之间有一定的心理距离,此时教师必须创设对话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对话的欲望和热情。教《故都的秋》一文,我会用多媒体制作黄叶飘落的秋景,创设出浓浓的秋意氛围,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宛如身临其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回忆背诵古人写秋的诗句,体会当中的思想感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回忆起秋日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尽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