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一片绿意 放飞无限希翼 ——语文中考的一些反思和建议中考的脚步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留给我们的,或是喜悦,或是失落,但更多的应该是总结和思考。今日,我以这次中考为契机,结合考试过程中的得失,谈谈自己对初三语文教学的一点肤浅的认识和建议。本次的语文中考试卷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语文)为依据,充分体现了以学生进展为核心的评价理念。试卷坚持稳中求变的原则,全卷沿袭近年来温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的基本风格,试卷的样式、结构、题型都是学生们平常学习中所熟悉的,有利于学生正常发挥水平。同时,又在往年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形成新的特色。 其特点如下:一、凸显本土文化和时代特征,将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融入到对语文能力的考核当中。二、具有人文内涵和文化韵味,把精神的引领和语文素养的考核紧密联系起来。三、考察全面,凸现能力,难易适度,发挥试卷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四、作文题平实浅易,富有情韵,让学生有较大的发挥空间。纵观全卷,试题立足语文学科的本质,根植生活,关注社会,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方向性的引领。 下面,我结合学生在中考各题中的答题情况,谈谈自己对初三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一)语文知识积累和运用 这部分 5 道试题覆盖了省考试说明中所列的“语文知识积累及运用”的 9条考试目标中的 7 条,有相当高的覆盖面,同时又做到不蔓不枝,始终坚持“有用、有效、有序”的原则,着重考查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很值得一提的是第 3 题,即填空题,共 8 分,全市平均分 5.79,得分率72.38%,比预设的要低。全对的学生只占 28%左右,而得分 4 分及以下的学生比例也达到了 26%,可见学生的古诗词积累不够扎实。主要失分原因有: 1.背诵不正确,混淆了类似的诗句或将别的诗句移花接木填入。2.只有模糊印象,不能准确背诵。3.对诗句不理解,只死记硬背,导致张冠李戴。4.混淆同音字与形近字,出现错别字。这不仅是汉字书写的问题,也有对诗句意思不理解的原因。 5. 书写潦草、不法律规范,笔误、漏字现象也时有发生。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究其原因,一是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问题,二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我认为,学习古诗词,只是读读、背背、默默是不够的,这种机械的背诵默写不但本身效果不好,还会破坏古诗词固有的美质与内涵,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古诗词,还是先要讲一些品味赏析,然后再落实到书写。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