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诗四首(归田园居(其三)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宝。德育目标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4.讨论法。学生互动,沟通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具准备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登岳阳楼》,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日,我们学习《诗四首》。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 120 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1.学生自由读诗,老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老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3.老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认真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4.学生齐读。三、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