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关系问题探析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关系问题探析 内容摘要:土地和劳动力是经济社会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进展的两个重要的资源。如何构建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的关系,这是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问题,我国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但要避开走传统的政府主导的道路。本文探讨了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的相互作用关系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二者良性进展的策略。 关键词:土地流转 劳动力转移 关系讨论 引言 土地和劳动力是经济社会进展的两个重要生产要素,如何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成为众多学者讨论的课题。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途径。目前,农业现代化滞后的问题较突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 目前,我国共有 2.3 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 48%。劳动力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具有刚性流动的特点。其多向边际收益高的二、三产业和地区转移。我国劳动力转移主要是第一产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二、三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主要是向东部转移;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产生,出现了劳动力转移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农村经济社会的进展推动了土地生产方式的变革,家庭式的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这就使得土地流转成为必定,这也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出现了转包、租赁、代耕代种等形式,农村土地多转向父母、兄弟姐妹或亲戚、邻居。在一些地方形成了规模生产的雏形,土地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有很多农民工平常外出打工,农忙季节回家进行农业生产,没有完全脱离农业和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 (一)农村土地流转对加速劳动力转移作用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逐步显现出来。户籍制度的松动和 20 世纪 90 年代后政府进一步放宽对雇工的限制,为农村的土地流转制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农村土地流转加速劳动力转移。据预测,未来 30 年,我国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 70%,城市人口将从目前的 6 亿人上升到 10 亿人,将有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农村土地流...